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面的题。美好的声誉[美]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面的题。 |
美好的声誉 [美]比尔·盖瑟 |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会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宝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土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选自《青年文摘》) 1.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1)“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谈谈“美好的声誉”的作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我”对儿子说了这片土地的来历及买土地的经过。 (2)“我”想让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继承这笔精冲遗产,永葆自己的美好的声誉。 2.爷爷因勤劳认真、宽容慈祥和诚实正直等美好的品德获得“美好的声誉”。爷爷的美好声誉使我得以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尤尔先生一直不愿出售的土地;也是我们当地人的精神遗产,使我们的家乡更美好。 3.文章极力铺陈尤尔起初不肯卖土地,是与下文写尤尔不仪卖土地甚至贱价出卖士地的情节形成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爷爷的美好声誉所起的作用。 4.“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
干涸的眼睛 [法]吉尔·塞斯布隆 |
亿万富翁猛一摔眼镜(近几年来他摔得最重的一次),金边眼镜摔了个粉碎。因为用力过猛,呼吸都显得急促起来。他按了按钮,响起了一个讨好的声音: “先生,有什么吩咐?” “告诉吉米,请普雷斯顿把眼科医生叫来,”亿万富翁说道,没有提高嗓门,“戴了新眼镜,我仍然觉得不舒服,真叫人受不了……” 消息马上传到了大楼里所有人的耳中,人人胆战心惊,人人忐忑不安。 普雷斯顿飞快地带来了眼科医生和医生的两位同事,一辆满载药品的货车尾随而到。三位大夫立即给亿万富翁作了检查,接着他们三人退到相隔较远的一间屋里,以便讨论出一个最终的治疗措施,并且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 最后,三人之中胆子最大的出来讲话。他咕哝了一通谁也听不懂的术语后说:今后,任何眼镜、任何眼药水、任何外界的治疗手段都对亿万富翁的眼睛不适用,当然也无法消除他的痛苦。解除痛苦的唯一药物,全靠他本人——只要他经常哭泣流泪,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哭出眼泪?” “对!只有那自然分泌物,那形成眼泪的无法人工合成的混合物,才能洗涤眼球,治好眼病。” “哭出眼泪!可怎样才会哭呢?” 专家们只好承认无能为力,普雷斯顿举起双臂,无可奈何。 “怎样才能使人哭泣呢?……普雷斯顿,去调查一下!” 整幢大楼的人都开始读书了。一批学识广博的人挑选了世界文学中最悲惨的作品,然后由一群最易伤感掉泪的演员为亿万富翁读作品中最催人泪下的段落。他们声泪俱下,可他却无动于衷。 “愚蠢的局面,”他打断朗诵说,“这个索郎日,干嘛不去找个精神病医生来看看。或者说,那个法布里斯,只要开口请他的岳父母帮个忙,可以在经济上作些安排……” 演员们带着浸透泪水的手帕,灰溜溜地走了。亿万富翁仍旧老是抱怨眼睛痛。 人们特意为他上演了一些令人心碎的节目。他打量着那些化了装的女演员,心中揣度着该出多少钱才能让她们来陪他乘车兜风、过夜或是过周末。 好不容易收集到最悲伤的电影来放给他看,可仍然是空忙一场。因为,他除了其他行业不算,还经营着一家电影制片厂。在给他放电影时,他不由自主地计算起拍摄电影所需的费用来了。放了一个半小时电影,他算了一个半小时,当然,在黑暗中,他眼睛痛得更厉害了。怎么办呢? 看到亿万富翁紧锁着双眉,普雷斯顿和其他人似乎感到了被扫地出门的威胁。他们决定重病用重药。于是,亿万富翁第一次参观了城里最贫穷的几个区。他坐在世界上最长的卧车里(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心情十分愉快,大声地说:“真是景色非凡哪!你不觉得吗,普雷斯顿?”自然,要他从那装有空气过滤设备和空气调节设备的车上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治疗方法也只能到此为止。他的眼睛依然干涸无泪。事情发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普雷斯顿想了整整一夜之后,终于在黎明时找到了一帖万无一失的药方。他下令把全国各地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翁的人都找来。运气还真不错,他找到的人中,有一个正患着一种非常痛苦的病,在一家肮脏不堪的医院里奄奄一息。普雷斯顿命人将病人抬到他主人的住所。他的主人每天都要在这垂死的人身边呆上片刻。亿万富翁看到自己(两人的面目非常相像)躺在床上,由于痛苦而脸部抽搐,浑身出汗,上气不接下气,双手没有一点血色,这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他晃了晃脑袋,终于哭了,为自身而伤心掉泪…… 不幸的是,那穷苦潦倒的病人受到了比以前好的治疗,在某一个晚上溜走了。而那个亿万富翁却不知怎么搞的,染上了一种什么病,卧床不起,受着同样的痛苦。病魔并没有放过他,他很快变成了一具丑陋的僵尸。只有两只眼睛依旧完好无恙。 1.亿万富翁为何参观最贫穷的区流不出泪,而看到那奄奄一息的病人却流了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亿万富翁参观“最贫穷的几个区”,反而“心情十分愉快”,并大喊着“景色非凡”,这反映了富翁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取名《干涸的眼睛》,其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亿万富翁患有严重的眼病,所以流不出眼泪。 B.小说中的普雷斯顿是亿万富翁的忠实仆人,严格执行主人的各项命令。 C.小说的发展部分用夸张的手法写亿万富翁听“最催人泪下的段落”,看“令人心碎的节目”和“最悲伤的电影”,参观最贫穷区,这些都没有使他流泪,是因为他看惯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已经哭不出来了。 D.普雷斯顿找来一个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富翁的奄奄一息的病人,是因为他知道亿万富翁有怜悯同情之心。 E.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人对金钱的疯狂占有欲,他们已经毫无人性了。 |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1.第一段中对火炉和天空的描述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提到宗教的“诫”,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的“妙哉,妙哉”写出了主人公的心情有 些许轻松,该如何理解他的这种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合伙人 [美]拉尔夫·摩迪著 范赤丹 戈佑君 译 |
我酷爱吃巧克力,其中最喜欢的要算是味道偏苦的那一种了。有一回,妈妈买了一块这样的,引诱得我想入非非。 恰好那会儿我正在扬谷机边给父亲打下手儿,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何不悄悄砍下一块儿呢?无疑,这早晚会被母亲发觉,不过我可以趁她尚未猜出是谁所为时就不打自招,说不准还能侥幸免遭皮肉之苦呢? 我开始伺机行动,刚一瞥见母亲出门喂鸡,我就借口渴要喝水回到屋里,我把巧克力从食品架子上取下来,掏出刀,举起来正要往下砍,忽听得母亲进屋了。我急忙把巧克力塞进前胸衬衫里,慌慌张张离开了房间。我先是溜进谷仓,藏好东西,这才拐到父亲那儿。 整个下午,我都躲躲闪闪,竭力回避父亲。他一张嘴,我就心惊肉跳,手也不听使唤。父亲询问我,我只能硬着头皮谎称有点儿冷。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那该死的巧克力呀,真让我心乱如麻、有苦难言。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只要能神不知鬼不觉让它物归原处,我就谢天谢地了。 直到离开父亲,独自走在去放牛的路上的时候,刚才那烦躁和焦虑的心情才稍微缓和,脑筋又活跃起来,我自我安慰道:这算不上偷窃,我只不过想要一小块儿,可惜运气不佳,偏巧撞上母亲进屋,不得已才揣着逃走,被弄得贼溜溜地不敢见人。看来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只有完好送还了。 我下决心要说到做到。可一想到巧克力,那甜甜的、苦苦的滋味好像就在舌尖上化开,我的决心又动摇了。我又心存侥幸地想:若是用一把锋利的刀切下半英寸来,母亲兴许不会察觉。 快走到牛吃草的地方时,我又想起父亲曾说过家里的钱也有我一份,因为我也出了力,流了汗,假设这块巧克力就是用我挣来的钱买的,也能说得过去。我看,就这么着了。可是,当我赶着牛群返回的时候,又踌躇不前,犯起嘀咕来。眼看到了铁道边,我还是拿不定主意。我想这事干脆托付给仁慈的上帝来做主吧。我就从地上捡了一根干树枝。我决定把它往天上抛,然后根据枝头落地时的方向来处置这块巧克力:朝西,二话不说,完璧归赵;朝南,削去半英寸;朝东,说明巧克力是用我自己的那份钱买来的,我可以问心无愧自个儿享用。 这么想着,我就用力把树枝向上一扔。树枝落在地下,枝头基本朝西,稍稍偏南。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竭力回想那根树枝,它到底向南偏了多少度?最后我实在躺不下去了,悄悄从床上爬起来,溜到院子里。我从木头上取下斧子,就到谷仓去取巧克力。我把它拿到仓外放在畜栏底座上。那天晚上,月光如水,周围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举斧正要往下砍,忽然听见父亲叫了一声“儿子”。 我顿时目瞪口呆,一把抓起巧克力塞到贴身内衣里,赶紧转过身来。父亲抓住我的背带像拎小鸡似的把我提起来,扔到柴地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敢说谁的父亲也没有这样狠的痛打过儿子。 然后他又把我拎起来,让我站直了,问我该不该挨揍。他说并不是因为我拿走了巧克力,而是不能容忍我鬼鬼祟祟,于这种勾当。“儿子,”他说,“我知家里的钱有你一份,从某种意义上讲巧克力首先是属于你的。如果你直截了当开口要的话,也许我不会拒绝。但是我讨厌你这种不正大光明的行为。你说吧,你是愿意把你那份钱和我的分开呢,还是继续做我的合伙入?”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当然不愿意把我的钱跟父亲的分开!当我又回到床上睡觉时,手还生疼生疼的,那是我俩刚才握手言和时,父亲用力很重的缘故。 1.指出文中加粗短语的指代对象。 ①第二段中“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的“一个主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四段中“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的“一个念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伙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心理活动描写十分出色,下面的这个描写体现了小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 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月中圣拉弗连季伊节前后下的。俗话说:“拉弗连季伊节雨漾漾,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着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 “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1.文章开头点明 _______________,也表明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__性小说。 2.上面场景描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开头接连引用俗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木车的激情 张炜 |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穷尽—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 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 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博 的思想却穿越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