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刚性美与柔性美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刚性美与柔性美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刚性美与柔性美
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土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羡,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一句对全文起引领作用。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D.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具有西方批判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B.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C.《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D.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刚柔两种美混合调和的诗歌。
3.结合文意,概述刚柔两种美的具体特点,并指出这两种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文例子外,请举出一个能表现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刚性美(或柔性美)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
2.D
3.【归纳内容要点】刚性美的特点:雄浑、劲健、沉雄、悲壮、阳刚、刚健;柔性美的特点:秀丽、纤浓、温柔、委婉、阴柔、典雅。(每一种美答对2个即可)这两种美的形成有性格和地域的因素。
4.【分析综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豪放的情怀,柳永的《雨霖铃》情调婉约;铜管乐气势雄浑,小提琴曲调优雅。(只举文中例子的,不得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竞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丰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呜,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11)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12)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15)她在守望,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文意说说你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题目“孤独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最后四段描写村庄深处的一位老人,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手机正传
沈致远
  手机,其学名为移动电话,是借助电磁波传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归纳前人经验,加以自己之创见,建立一组以他命名的方程,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波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是无线通讯之始祖。
  德国科学家赫兹(1857-1894)以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预言。1888年,赫兹进行著名的火花隙放电实验,演示了电磁波传播,测出其速度与光速相等。赫兹为无线通讯奠定了实验基础,为纪念他,电磁波频率(每秒振动次数)的单位定名为“赫兹”。手机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在千兆(109)赫兹范围,属微波频段。赫兹是无线通讯的祖父。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1874-1937)20岁时读到赫兹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文章,引起他极大的兴趣,立志献身无线通讯。1896年马可尼实现了1.7公里之间的无线电报通讯,1899年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51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1901年实现了跨越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报通讯。马可尼是无线通讯的父亲。
  手机的诞生地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所属的贝尔实验室(BellLabs),发明者是该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手一机,到处游走”是当时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梦想。实现此梦想的最大障碍是:频率不够分配。微波频段虽然有几十千兆赫兹,但被各种应用瓜分后只剩下几百兆赫兹,远远不敷手机通话应用。怎么办?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的创意是:分区重复使用频率。他们设想:将美国之疆域划分为许多六角形蜂巢般的小区、每个小区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在其中建立基地站,作为该小区手机通讯之柜纽。基地站所发射的电磁波仅限于本小区范围内,所以各个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致引起干扰。小区之间的通讯由基地站集中处理,通话者游走于各小区,由相邻基地站在其覆盖区之交界处交接。移动通讯于焉诞生,“人手一机,到处游走”美梦成真。
  说起手机,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lola)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的手机行销全球,独领风***。不仅如此,摩托罗拉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被美国企业界视为典范,号称“最佳公司”。1992-1993年间,我曾三次专访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摩托罗拉总部,协助其中央研究院探索利用高温超导电子学技术提升基地站性能的可能性,虽然实验很成功,却未被采用。当时我有一种朦胧的预感:不采用新技术,“最佳公司”称号恐难持久。果然如此,问题倒不是出在基地站,而是在手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手机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数码技术,它比原先的类比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许多公司竟相推出数码手机抢占先机,摩托罗拉眼看着自己的产品滞销,市场被竞争者蚕食,却按兵不动。原因是一位对研发类比技术有功的技术主管留恋自己的技术,顽固地抵制采用数码技术。这位主管最终被撤职,这才推出数码手机,但为时已晚,摩托罗拉元气大伤。
  手机的广泛流行,已形成一种“手机文化”。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扩大了个人的自由度。反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均有微妙的变化。电影《手机》以艺术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种变化,获得本年度“百花奖”三项大奖。手机短信之发信量已超过2000亿条,使人际交往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新形式,还孕育出“手机文学”,包括:诗、小品文及小说,《纽约时报》不久前对中国新兴的手机小说作了专门报道。
  手机文学之特点归结为:快、广、短、新、趣。以光速传播,既快又广,传统文学望尘莫及。手机屏幕容纳的字数有限,短是手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现代人都很忙,短很受欢迎。短而要达意,就得精炼,唯陈言之务去,内容自然就较新颖;短而要吸引读者,就得有趣。既新颖又有趣,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手机文学刚起步,来日方长。
  手机可用来下载和播放音乐。手机用户为什么不能自行谱曲进行传送呢?手机将成为个性化的听觉艺术媒体。
  手机屏幕之像素已突破百万,可传送清晰的画面。摄影手机已在热卖,手机作为各种视觉艺术之媒体指日可待。
  前景如何?手机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其一,普及3G乃当务之急。3G手机之功能及信息传输率远远超过现有手机。可为用户带来更多便捷。其二,手机与计算机将会合二为一,计算机的心脏是中央处理器,其体积已缩小到能置入手机,困难在于其耗电量和散热量过大。这一困难如能克服,具有计算机功能的手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中瑰宝。
  手机文化将如何发展?目前尚言之过早。但看来,个性化是一个可能的趋势。——选自2005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手机的?请简要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五自然段提到摩托罗拉公司,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本文的体裁是传记,也有人认为是科普文。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体贴”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选自《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E.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人我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请概述本文所阐述的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妈妈,我爱您
(韩)金河仁
  但是,第二天早上,妈妈就进入了昏睡状态。我接到护士的电话,吓了一跳。这件事让我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内疚。也就是说,昨天晚上,我和朋友们混在一起碰着啤酒杯的时候,妈妈却是最后一次拥有着正常的精神和身体!
  啊!那么说来,昨晚妈妈那样呆呆地坐着,不就是在等着我的吗?难道妈妈不是觉察到了自己大限将至,盼望我能出现,把她所有的恐惧和孤独、伤心和痛苦倾诉出来,或者不知不觉地透露出来吗?!
  但是,我却在看到妈妈那样坐着以后,悄悄地关上了门!世上哪有我这样的不孝子孙啊!在妈妈感到绝对的恐惧和孤独的时候,能给她做伴的人,在那一瞬间只有我一个,但是我却……如果妈妈真的是在等我,该是觉得始终没有出现的我多么可恶啊!那天晚上,我轻轻掩门而去,对我来说,成了遗恨终身的痛苦。
  我用双手不停地抚摸着妈妈的胸口,哭着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妈妈,真是对不起……我,是我不好,我应该好好守着妈妈的……我没能那样,到现在为止,我还一次都没有……说过感谢您生我养我呢……对不起,妈妈,我真是个坏蛋!……”
  妈妈一直都是奄奄一息着的,但奇怪的是,当我们兄弟们全都聚到一起把手放到妈妈的身上时,她那粗糙的呼吸声却渐渐平静了下来。转到重症监护室四天之后,妈妈才慢慢地恢复了意识。因为气管插管还深深地留在喉咙里,所以妈妈完全不能说话,也几乎没有动作,但是在妈妈湿润的眼睛中,看得出她已经有了一点意识。
  妈妈去世前一个星期左右的时候,她不停地向我眨着眼睛,反反复复地把右手吃力地抬起来又放下去。直觉告诉我,妈妈想说些什么。在下一次探病的时候,我和二哥一起,准备好了笔记本和签字笔,妈妈非常吃力地写了些什么。她写的是草体字,而且字迹都重叠在一起,几乎无法辨认,但是我还是读出了其中的几个字来。
  我本能地猜到了妈妈内心的想法。很难辨认的字迹,并不是说“想给”什么,而是“想死”。
  为了确认妈妈的心思,我咬着牙向妈妈问:
  “现在妈妈写的……是想了结的意思吗?……”
  妈妈用湿润的眼睛望着我,弱弱地眨了两三下眼睛。接着,妈妈那一直垂着的右手,食指慢慢地指向了天空。天空……是在跟二哥和我说,她想去天国……二哥和我的眼睛,刹那间被涌出来的眼泪湿润,泣不成声。
  “哎哟,妈妈,您去哪儿啊去……再多坚持一会儿,身体就会重新好起来的!妈妈,绝对不能放弃啊,现在已经开始好转啦!医生说氧气指数再升高一点点,就可以把插在妈妈嘴里的管子拿出来,还可以重新回到普通病房呢。所以,妈妈绝对不能那么想!妈妈,您再那样想,我们就再也不来这里看您啦!”
  二哥忍着泪水,望着妈妈那么说。妈妈看到了二哥湿润的眼睛,听到二哥说坚持住加把劲儿,虚弱无力地点了点头。
  可是,从那个时候再过了一个星期,8月6日凌晨2点左右,妈妈在四哥和我的守护下去世了。就像一阵风轻轻吹过,又轻轻消失似的,母亲平静而又舒服地向天国飞去了。
  2007年8月8日,天下着雨,妈妈被葬在了沙伐先山,爸爸的旁边。
  谢谢您生下我们。
  感谢您养育我们。
  全身心地尊敬您,爱您。
  ——您的孩子们
  这是妈妈墓碑上刻着的句子。(节选自金河仁《再见妈妈》,群言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本文语言平实,描写细腻感人。请举出两个描写动作的细节,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妈妈墓碑上刻着的句子作为结尾,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内容包括主题、情感、形象等方面。这篇文章的内容看似单纯,实则丰富。请选择内容的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其丰富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这个时代为何缺少思想家?
  记者:由英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2010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名单于近日出炉。但是占据榜单前列的,并不是以思想闻名的学者,而是以比尔?盖茨、巴菲特、奥巴马为代表的“行动派”名人。即便因学术思考而上榜的学者,似乎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家究竟到哪里去了?
  俞吾金:(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思想家之思想,应该具有对传统观念拥有不同寻常的、深厚的批判能力,苏格拉底、康德、马克思、尼采、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的人物。另外,在提倡新观念方面拥有巨大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创能力,如老子、庄子、朱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人物。就批判能力来说,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就是明证。深受康德影响的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的标题或副标题,都有“批判”这个词。比如,马克思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现代俄罗斯文学会出现大家辈出的繁荣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俄罗斯的四大批判家——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留波夫斯基。由于他们的批评,才会孕育出像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莱蒙托夫这样的文学巨匠。一般说来,真正的思想家都拥有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决不会成为对前人观念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1964年出版了一本广有影响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批评发达工业社会的人在思想上只剩下了与实际生活相认同的向度,即把存在着的一切都理解为合理的,而失去了第二个更重要的向度——批判的向度,即对实际生活进行质疑、提问和批评的能力。看看今天这个商业社会,广告铺天盖地。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下,人们很容易丧失独立思考和怀疑的能力。也许,这就是工业文明的代价吧。所谓原创能力,乃是在批判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观念和新观念体系的能力。老子写下的《道德经》不过5000字,但其思想上的原创性却为全球的学者所公认。据我所知,光在德国,《道德经》已有70多个德译本。又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尤其是他的理念论,对西方思想发展史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甚至有人认为,西方思想史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这些例子表明,思想家同时也是思想上的伟大的建设者
  记者: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形势来看,现在都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是一个出思想家也呼唤思想家的年代,但为什么又是一个缺少思想家的时代?
  俞吾金:当今确实应该是一个出大思想家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航空、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已经变为村落。无论是当代人所了解、所经历的东西,还是他们所思考探索的问题,都比以前的任何世代都要多得多,也要深刻得多。无疑,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当代生活为伟大思想家的诞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但在我看来,思想家的诞生仍然需要一些重要的助力。
  我觉得学术探讨需要自由探索。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从1780-1820年这40年间,德国出现了以康德、歌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为什么德国的天空突然间群星灿烂?在海涅看来,正是学术探讨上的自由空气使然。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在时间上要付出重要的代价,而且也需要对探索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采取宽容的心态。马克思之所以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为他意识到,惟有在大胆的探索和深入的讨论中,新思想、新真理才可能应运而生。
  另外,还要学会与寂寞结伴。思想家们巨大的原创性从来都是与寂寞结伴而行的。只有在寂寞中,才有可能透彻地、系统地思考,并构建起背后的思想体系。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在菩提树下深思了6年;康德在撰写《纯粹理性批判》前,沉默了12年;歌德创作《浮士德》,前后花了60年时间;而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则参考了1500种著作,前后花了40年时间,而最终完成的也只有第一卷。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真正的思想和思想家都不可能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中产生。(节选自2011年3月1日《解放日报》)
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思想家同时也是思想上的伟大的建设者”?请结合文中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访谈在思想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受到好评。请分析访谈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说说当代中国要产生伟大思想家需要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