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我没有病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转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我没有病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转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我没有病
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转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感觉好极了。
  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没有去接。电话固执地响着。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局长,下午开会学习不?”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不开会!整天开会学习,有什么好开的?”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梆梆梆”有人敲门。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进来了。他说:“大爷?你有什么事?”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都好几年了。”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有这事?岂有此理!他说:“大爷,总共多少钱?”
  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钱。”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同意报销!”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你是新来的局长?”他点点头:“是啊,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递过去,说:“局长,听说咱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闭嘴!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工程。
  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哥哥,你答应给妹子装修房子,怎么还不行动啊?”他不动声色地说:“你是谁?”“我是‘睡美人’舞厅的红红啊?你把妹子给忘了?上次我过生日,你送我一条金项链,你忘了?”他冷冷一笑,然后悄悄说道:“我老婆在这儿呢,惹恼了她,有你的好日子过……”
  他刚挂断电话,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给我们回精神病医院去。”
  他挣扎着:“我没有病,我没有病……”
  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干、干吗?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真、真是有病!”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局长……都好几年了。”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B.“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C.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明了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D.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
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他”以及“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
2.(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对即可)
3.①小说主人公,他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个灵魂健康的人;那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他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家伙,作者用他来隐喻社会中的病态现象。
  ②联系现实略。(注意:谈自己的看法时,考生可以从现实入手,首先分析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他们的表现对社会的作用或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在分析结论时,应与小说的主题保持一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怀念李尚大
  我大概是1937年四五月间或是更早一点在集美中学入学的。7月间就抗战了,厦门胡里山炮台跟日本军舰对打起来,隆隆震地而响,每轰一声,人就跳一次,很怕人。学校就搬到山区安溪县的文庙里来了。
  尚大是安溪湖头村人。那时的集美学校有个特点,到放暑假,南洋群岛的学生都坐船回家等开学之前再赶回来。本土的学生回本土。少数一二十个各有各的道理的学生留在学校。尚大这时候带着二三十个年纪大的高中同学回湖头去了。住在他家,吃在他家,不晓得这些大同学在他家里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只听说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
  我们小一辈的人也想去,他眯着小眼睛说:“300多里,抱你去还是背你去?”
  所以我们从未实现过去一次湖头的幻想。
  也有三五个南洋学生没有回去的,他们见闻广,夹在我们里头想贡献点外国的下流习俗见闻的时候,尚大就会走到跟前左手捏着他的脖颈,右手抠着他的屁股眼推出屋去。
  贱!”尚大说。
  这点功夫我练了好多年都没有学会。
  大约是9月间,县城里某个地方唱戏,学校里新来的一位教员去看戏,挨了警察局局长带领的人一顿臭打,说是我们这位教员调戏了坐在旁边的他的夫人。这绝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呢?连我们这帮小孩子都明白,集美学校的声誉那么神圣,聘请老师从来非常严格,道德、学识都经过慎重考察,难以想象会让那种人混进教师队伍里来。
  当晚李尚大带领一帮大同学把警察局砸得稀烂,局长、股长们一个个被收拾得像僵蚕模样……
  3天之后全校师生在广场开了一个旷古未有、别开生面的“欢送开除同学大会”(我忘了除尚大之外还有哪几位同学)。
  这事发生在1938年的秋天,和尚大兄再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夏天的香港.
  1949年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在厦门搞大屠***。尚大父亲的老部下帮助他秘密地只身逃到香港。后又几经艰难来到印度尼西亚。
  李尚大1949年只身来到印尼干了什么呢?
  印度尼西亚有许多他爸爸的朋友、老部下,受恩惠者要帮助他,他真诚地多谢这些阿伯、阿叔说:“让我先在印度尼西亚码头上混三两年吧!眼前我什么都不懂怎么做事情?”
  于是在一个陈姓名人码头上找到一个扛生橡胶块的工作。每块生胶重108公斤,从这个地方的码头仓库里扛出来,过码头,上跳板,进船舱,入舱底,堆叠整齐:随船开出到另一个地方,再把生胶扛上肩膀,上船面,过跳板,到码头,进仓库,一块块码齐。苏门答腊、巨港、雅加达……真的足足玩命地干了3年。从苦力,提升工头到仓库管理,让老板发现了:“你是个大学生!你玩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不是玩,是上学。”
  “码头有什么好学?”
  “它是本大辞典,大百科全书的第一页!我从码头学起……”
  “你别走,我提升你,把好的位置给你……”
  “我3年流汗吃苦不是为你,是为我自己。从今天起我要忙自己的事情了。”他微笑点头而别。
  一开始在各岛跑些橡胶、咖啡、椰干散碎生意,越做越大,加进了木材厂、夹板厂、瓷砖厂、轧钢厂、酒店、房地产、石油……从1949年到他2008年逝世,60年过去了。
  上头这一段话不到100字,读起来连气都不用换,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
  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尚大兄邀我全家到印尼雅加达参加一个有点意思的聚会。科学家李远哲在美国柏克莱大学计划盖一幢化学大楼,需要1000万美元,想到印尼慷慨好义的李尚大,便去求他帮忙,果然一口答应。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也得到同意。于是尚大找了几位印尼富豪好友一起成就了这个善举。在印尼雅加达他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了一个盛大酒会,来了各界猛人。李远哲上台,尚大也上台,完成收受1000万美元支票的典礼。
  尚大在祖国建厦大医学院,开办集美大学、厦门中山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蔡继琨音乐学院……
  尚大安排先到印尼的儿子龙羽,在一两百公里直径的加里曼丹森林里搞开发,与蛇蝎猛兽蚊蚋朝夕相处。1966年去,1971年年底才让回来;然后上日本进早稻田大学商科、东京农大木材加工专业学习。川羽先在香港大楼建筑工地当泥水工人,然后才进树仁学院,后在林场、夹板厂从小工头干起。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
  尚大兄一生到老无病痛,饭量很大,爱好运动,于2008年11月2日安睡中逝世于新加坡家中,足足活了89岁。
  尚大兄!精彩!(节选自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李尚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尚大被学校开除,却在码头苦干,把它当成一部大辞典来学习,由此可见社会比学校更能催人进步。
B.“有点意思的聚会”中“有点意思”是指慷慨好义的李尚大表现得举重若轻,有异于一般的富豪。
C.尚大对儿子们的安排,是先让他们受尽人世煎熬,这种不溺爱孩子的观念与以前他妈从不另给他开偏食有相通之处。
D.李尚大答应李远哲赞助盖一幢化学大楼,条件是大楼要用“陈嘉庚”的名字,这是因为陈嘉庚的名气更大。
E.本文作者与李尚大交情颇深,有兄弟之谊,故以轻松亲切调侃的语气来叙谈往事,而无一般的悼念亡人之文的沉痛,也不像一般的他传那样平实庄重。
2.作者感叹说“可知道这是尚大忙碌一生的时间?”对李尚大最辛劳最有成就的这段人生为什么却只用了不到100字的一段话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一生如何才能精彩?请结合本文内容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中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
  ①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世界对此有目共睹,各方朋友对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也都给予善意肯定。
  ②但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有限,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从三个方面,可以对此予以认识。首先,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为背景,我国发展的体量仍相当不足。其次,中国的人均发展指数在整体上尚处世界中下地位。再次,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同人文环保发展的错位更为显著。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这些领域做出艰苦努力。
  ③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考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考虑合适的参考系。从纵向看,同我国落后的过去相比,在新中国建立的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横向看,同与我国经济规模类似的日本比,日本以我国1/10不到的人口、1/25不到的陆地面积,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而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可见我国的经济水平,不仅远未达到发达行列,而且还差距明显。
  ④在全球范围,我国以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与世界中位水平尚有如此差距,只能说明我国在现阶段仍具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只有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才会进入世界中游。此外,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这些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⑤然而,中国由于独特的超大规模,尤其是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在局部发展上可能显得较为耀眼。譬如,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甚至因此成为美国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但中国高铁的发展并未解决我国春运的传统难题,也不可能迅速解决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⑥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由于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常感资源与能力短缺。中国面临着占世界二成人口的大国的人均发展水平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总体能力虽然有限,但它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增长。我们愿尽己所能,回报国际社会对我国进步所给予的支持,支持与我国同处发展中水平的其他国家。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不属于我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日本人口不到我国的1/10、陆地面积不到我国的1/25,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
B.在全球范围,我国有占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
C.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资源与能力仍显短缺,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
D.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
2.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
A.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发展的体量、人均发展指数、内部的区域发展三个领域做出些许努力。
B.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已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未达到发达行列。
C.美国将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作为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因为,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
D.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直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进行的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可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前列。
B.只要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就会进入世界中游,我国也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C.中国的经济虽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因此,只有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有更为理性的判断,才会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
D.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会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老街灯
王月鹏
  这是最后一夜。当晨曦升起,当那个叫做“明天”的日子如期降临,老街灯将永远地告别这条街道。
  已经多少年了,它一直守望在这里。街道的秘密,就是它成长的细节。那些匆忙的步履,那些徘徊的心事,喜悦和悲伤,孤独或喧嚣,都曾经走进老街灯温和的目光。老街灯珍藏着它们,永远都不会说出口。
  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当它的光越来越孱弱,终于无力继续照亮别人的路的时候,那些曾经被它照耀过的人,并没有为它指明一条道路。离开了这条街道,老街灯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当它带着这条街道的所有秘密离去,街道将仍然是那条街道,仍然布满匆忙的步履,徘徊的心事,仍然上演着一幕幕的喜悦和悲伤,孤独或喧嚣。
  因为别人的遗弃,老街灯成了守夜人的珍藏。在离开那条街道之前,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守夜人原来是如此的默契。守夜人和他的妻子也老了,这条街道,这盏灯,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这么多年来,守夜人从来不揩老街灯的一滴油。现在,他拥有了这盏“退休”的灯。它就搁在火炉旁边的一个靠椅上。我相信老人独自凝望它的时候,心底一定会涌动很复杂的想法。老街灯曾在那些风雨之夜温暖过他,就像此刻它在陪伴着他的孤独一样。炉火的温馨,让那些风雨往事披上了一层暖意。那些相依为命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老街灯记得,守夜老人每个星期日下午总喜欢读一些游记类的读物,他高声朗读着那些关于非洲,关于藏有大森林和野象的故事。他从未离开过这条街道和这盏灯,他的心里有一个关于远行的梦想。
  是命运不肯放走他。当他终于可以走开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遭遇怎样的命运。有些东西,其实是我们无从把握的。就像在奔往某处景观的途中,我们无法拒绝沿途的景致一样——不管是令人愉快还是忧伤。甚至,它们的存在,或者这种存在所呈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作为目的的所谓“景观”。而这一切,常常被我们发觉,却很难做出有违初衷的选择。人的一生就这样固执地走了下去。
  而守夜老人留了下来。还有老街灯,也一直留在了那里。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是匆匆的赶路者。
  因为搬家,我翻阅起了旧的习作。它们已在牛皮纸信封里尘封十多个年头了。我无法让自己不按照当下的心态和眼光去重温那些文字。我在翻阅它们的时候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回归当初的心境。这些稚嫩的文字,它们收留了我的青春,遥远并且质感,它们打动了我。我珍视这份真实,并且期望写下具有同样品质的文字。多年以后,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成为自己的读者。就像那盏老街灯,它曾经照亮了我的远行之路,也一直在记着我的回家的路。
  另一种现实是,难耐寂寞的老街灯主动走进熔炉,被铸成一架可以插蜡烛的漂亮烛台,摆到了诗人的绿色书桌上。那些曾经的风雨,于是在诗人笔下氤氲成为浪漫的风景。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梦。但这个梦让我有了说不出的伤感。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是“老街灯”,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守夜人”和“旧习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和老街灯的象征意义,谈谈作者对老街灯命运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刚性美与柔性美
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土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羡,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一句对全文起引领作用。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D.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具有西方批判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B.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C.《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D.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刚柔两种美混合调和的诗歌。
3.结合文意,概述刚柔两种美的具体特点,并指出这两种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文例子外,请举出一个能表现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刚性美(或柔性美)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竞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丰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6)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呜,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7)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8)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9)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10)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11)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12)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13)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14)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15)她在守望,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文意说说你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题目“孤独的守望”包含了哪些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最后四段描写村庄深处的一位老人,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