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李白:孤独的月光郭保林  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浪迹江湖,最后魂断异乡,客死长江下游当涂县。他从上游走来,历经人生苦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李白:孤独的月光郭保林  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浪迹江湖,最后魂断异乡,客死长江下游当涂县。他从上游走来,历经人生苦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李白:孤独的月光
郭保林
  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浪迹江湖,最后魂断异乡,客死长江下游当涂县。他从上游走来,历经人生苦难坎坷,在长江下游画上生命的句号。
  李白一生有两大嗜好:一是饮酒,一是醉月。酒和月是李白诗中的意象,又是李白诗的具象。酒和月是李白诗的主旋律,是李白诗之魂。李白是酒中仙,也是月中仙。李白一生存诗一千首,其中有四百首写到月。李白青年时期借满天霜月,挥洒青春意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人到中年,书剑飘零,半生谋官,却仕途蹭蹬,看到官场黑暗,便产生激愤和抗争:“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每至静夜,反思人生,烦恼,忧愁,满腹怨患,油然升起,再看那轮孤月,心情更感到孤苦,青年时期的浩气、豪气都化为一杯苦涩的苍凉。
  月光是空的,迷离的,缥缈的,虚无的。越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越能产生浪漫主义的想象,越能激发诗人“上天览月”的***。“酒能使人人梦幻,月能使人人仙道。”李白在仕途和理想上的沉重悲哀,孤寂和绝望,并未导致精神上的崩溃、自暴自弃的人格堕落。他背对龌龊的现实,放浪山水,啸傲江湖,皈依道家,寻仙悟真。“道真倍可娱,清洁有精神。”李白具有管、晏之术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大志,但又天真浪漫,无廊庙之才;他向往仕途,又蔑视皇权;他有儒家积极人世的追求,又有浪迹山水,自由放纵的道家风骨,这是李白性格的悲剧。其实唐明皇并没有看错他,李白只能当诗人,不能,胜任高官大吏。政治这玩意他玩不转。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能施展抱负,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抒写忠心。然而他卓尔不群、恃才傲物的品格,注定了他在朝廷不会受到重用。“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人!”皇上只封了他翰林,且为供奉翰林。李白哪里受得这等窝囊气?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何!
  当皇上赐金还山,李白仕途之梦破灭了,只好重操旧业,浪迹江湖。这是李白人生的第一道低谷。尽管他遭到如此的尴尬,却并没有熄灭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天风海雨般的豪情,绝望的灰烬仍有希冀的火星,苦涩的心灵荒漠上仍有希望的花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你看他浪漫主义的诗情依然天真得可爱。“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仍然期望时来运转,否极泰来,一展抱负。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已进入人生的暮年。但他极想报效国家,以酬壮志。他看厌了敬亭山,玩腻了桃花水,他不远千里投奔李磷平叛队伍。谁知,李磷这忤逆之徒打着平叛的旗号,扩大地盘,妄图分裂国家。唐肃宗戳穿其狼子野心,兵锋指处,灰飞烟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身陷图圄。在流放押解途中,又喜获特赦,真是天降喜讯,天佑英才。
  李白又回到皖南,玩他的桃花水,看他的敬亭山,捉他的采石矶的月。
  但是时光易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白老矣,青莲居士老矣,翰林老矣,西蜀才子、巴山剑客老矣!‘‘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孤独和凄苦折磨着一颗苍老的诗心。青天中道流孤月,长洲孤月向谁明?(选自龙门书局《龙门阅读·品味人物》,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孤独的月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李白,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又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主线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李白诗歌表现的思想极其复杂,你对此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不能施展政治抱负,是好事,还是坏事?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李白一生存诗千首,其中就有四百首写到月,月是他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李白欲报效国家,却不能够,在心灵深处,他是孤独的。
2.从月光的角度切入,按时间先后顺序,以李白在仕途上的波折为主线来写的。
3.李白具有管、晏之术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大志,但又天真浪漫,无廊庙之才;他向往仕途,又蔑视皇权;他有儒家积极人世的追求,又有浪迹山水,自由放纵的道家风骨,这一些自然都会在诗歌中有所表现,从而使其诗歌表现的思想极其复杂。
4.对李白个人来说,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导致精神苦闷,郁郁寡欢,是坏事;对国家对历史而言,李白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倒反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留下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好事。(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
  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被任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高适任封丘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
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他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打人民了。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这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的悬殊一天比一天尖锐。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官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而杨贵妃与杨氏姊妹饮馔的丰美,使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这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门内门外,咫尺之间竟有这么大的不同,想到这里,他或许会感到这个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安禄山已经起兵范阳,而唐代的社会从此便结束了它的盛世,迈入了坎坷多难的时期。他转北渡过渭水,到了奉先,一进家门便听见一片号眺的声音,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刚刚饿死。邻居都觉得可怜,做父亲的哪能不悲哀呢?但是杜甫的悲哀并不停滞在这上边,他想,他自己还享有特权,既不纳租税,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穷苦无归与长年远戍的人,他们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这里,他的忧愁已经漫过终南山,弥漫天下了。
  他把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段路程的经历和感想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里边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选自《杜甫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杜甫拒绝了河西尉的任命,是因为他不愿意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这么看来,杜甫虽然希望有官可做,但不做什么样的官,还是有原则的。
B.本文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灾难,而诗人又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
C.本文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达到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的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D.诗人杜甫无论是“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所有的诗篇都充溢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E.本文创作讲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的考据。正因为这样,本文才脍炙人口,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2.说说下面画线词语、句子的含义。
(1)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也有他的缺点。请结合本文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都知道,杜甫被称为“诗圣”,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本文作一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白居易的长归
吴光辉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极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元和六年初,唐宪宗决定讨伐藩镇,准备启用一个贪官做统帅,白居易在早朝之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皇上下旨,气得唐宪宗要治他大不敬之罪,差点被推出斩首。然而,白还是没向贪官屈服。是年秋,革新人物武元衡被贪官刘祺暗***了,无人敢提出侦查元凶,白居易以戴罪之身站出来呈上奏章,请求彻查此案,结果被贪官们以莫须有罪名打入天牢。白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唐文宗即位之后,曾将白居易召回京城,任了几个闲职,可他终于明白那里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遂有了本文开头所描写的洒泪告别长安,赶往龙门了却残生。
  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上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或许白居易已预感到龙门的18年最后人生:“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因而,他在破车之上仰天长叹:“往日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选自2011年05月27日《光明日报》)
1.第三段作者连用了五个问句。作者通过前四个问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五个问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白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上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作者对白居易的长归所作的多重解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为什么能够写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试予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朦胧诗人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应酬手段,往往都内容贫乏。到杜甫才把这种诗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杜甫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后人学杜甫,主要就是学他的七律。李商隐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捉。他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调,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他这种律诗意象华美,属对精工,缠绵婉转,意味深长,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当然,既是朦胧诗人,写的诗就都会有几分朦胧,如这首《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他去打猎时,看见百姓在风雪中挨饿受冻,就写了一首《黄竹》诗表示哀怜。他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这首诗看字面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受冻,到处发出哀歌的时候,瑶池西王母正打开华美的门窗,准备迎接周穆王的到来。既然周穆王的八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又为什么不来赴约呢?接下来,我们得进行一点逻辑推理,“穆王何事不重来”呢?很简单,他早已经死了。周穆王既然能会见西王母,自然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也会死,就说明什么人都得死,谁也逃不过这一关。原来这是讽刺晚唐一些皇帝服丹药,求长生的。这首诗说,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可是就连周穆王这样的神仙皇帝,不是也死了吗?绕个大弯才知道,原来这是政治讽刺诗。
  这自然是朦胧诗。不过,最能够代表他的风格,最令后人击节叹赏的,还是他那些无题诗。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应当是悼亡诗。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从其他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这是夏秋之间的事。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
  我们以李商隐的《乐游原》作结。诗歌共四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知道的人很多。大概李商隐的本意,是感慨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转眼就会消逝,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与他没多少缘分。不过读者却有权认为,轰轰烈烈二百多年的唐王朝,这个红太阳终于要落山了。(选自《唐之韵》,有删改)
1.《瑶池》反映了晚唐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一首政治讽刺诗,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锦瑟》是一首悼亡诗。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虽美,但消沉了些。你能通过加减词语的办法,将其改造成积极向上的七言诗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的七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谒孟母林
孙继泉
  从山东邹城出发,开车踏上“孔孟新道”,十几分钟,便到了曲阜凫村——孟子的出生地。沿着一条乡间土路东行,便见一道镌着“孟母林”字样的石坊赫然立于青绿的麦田中,后面一圈红墙之内,便是古柏森森的孟母林了。
  这是一片素洁静雅的墓群。游人不多。轻轻地吸一口,能感觉到微风中飘散着浓郁的柏香,静静地听一听,能辨别出森然柏影中的鸟喧哪个是喜鹊,哪个是麻雀,哪个是斑鸠。孟母墓就在这样一片祥和的柏林中,不大的享殿,不高的坟冢,一如她生前的贫寒、简约和素朴。
  孟子三岁丧父,弱女抚孤,生活多艰,然而孟母却忍苦负重,教子有方,功成名就,母仪天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国人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三字经》上的这段文字。寥寥十二个字,包含着两个家喻户晓的教子故事,一个是“三迁择邻”,一个是“断机喻学”。
  从曲阜凫村,到邹城的庙户营,再到邹城的南关,现在看实在是太近了。别说搬一次家,就是搬迁一个村庄也不是太难。但是事情放在两千多年之前呢?当时的孤儿寡母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用的是什么样的车?携带的是哪几样家具?在什么季节搬的家?那天又是怎样的天气?他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房子是买的、借的还是租的?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从坟地旁迁到了市场边,最后傍近子思授徒的学宫。当年孟母以织布维持生计,唧唧复唧唧,织锦是用汗、用泪、用血织成的。当她强抑着对爱子厌学情绪的恼怒,操刀将自己亲手织就的布帛斩断时,谁说不是在割裂自己的心肠?她肯定哭过、怒过、恨过……当听到孟子诵读时的琅琅书声时,也会心地笑过。
  在漫长的教子生涯中,孟母肯定不仅仅靠这么两次惊人举动感动儿子而一劳永逸,孟子也肯定不会单单因这两次经历而励志苦读终成大业。事实上,孟母是把自己的慈爱以及心智融化在一生中的每一天,每一刻,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之中,直至终老。
  如今,后人在邹城城南修建的孟母祠、孟母断机堂早已荡然无存。在原子思书院近旁,坐落着红墙碧瓦的孟庙和庭院深深的孟府。孟子及其思想正在被众多的专家学者肯定和推崇,这些,孟母不知道。孟母安然长眠于老家马鞍山下的麦田里,与日月为伴,与轻风为伍,与花鸟为邻……
  有人说,是孟子使孟母名扬天下,德垂千秋。诚然,假若孟子没有成就一代名儒,孟母的名字可能不会这么响亮,事迹可能不会这么显赫,但其质朴的爱意,其真挚的情感,其骇世的行为却是无私的、永存的、恒久的……
  我想起了自己67岁的母亲。在抚育我们的岁月中,她虽然没有类似“三迁”和“择邻”的举动,但也发生过许多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细节,说出过许多叫我们永志不忘的话语。可以说,她的每一道额纹都是为我们皱起,她的每一根青丝都因了我们而变得霜白。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她们的爱如野地里一朵朵不知名的花,自由生长,从容绽放,兀自开合。
1.作者通过本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段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母亲,作者说有许多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细节。我们也该有,请写一个这样的细节。(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蚂蚁王国:迷你版的秩序社会
云清
  蚂蚁是地球上相当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组织制度高度严密,群体中主要有雄蚁、雌蚁、工蚁和兵蚁。蚂蚁虽然各自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不同,但自觉地各司其职,集体生活井然有序,和和睦睦,充满生机。(一)
  每到繁殖季节,众多的蚂蚁便开始进行“婚配”。蚁后受完孕,蚁王便撒手离世。然后蚁后脱掉翅膀,在产房中准备“生儿育女”,并在生产后抚育幼蚁长大。当新的群体中出现工蚁并初具规模时,蚁后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此时的蚁后俨然一位养尊处优的“女皇”,不仅喂养幼蚁的责任由工蚁承担,连自己的饮食起居也要由工蚁照顾。蚁后通常可以活十几年、生殖力也较强,所以总是可以做“新娘”,不断与“新郎”交配,繁殖后代。
  蚂蚁的社会是一个母系社会,蚁巢中除了蚁后之外,雌蚁管理着整个蚁巢的正常运作。蚁后最初产下的卵中,雌雄比例相当,而蚁巢内雌蚁却比雄蚁多好几倍。这是雌蚁为了保持性别比例平衡、延续种群遗传优势,消灭了雄卵。(二)
  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蚂蚁世界的战争,无法简单地用争夺配偶或获取食物来解释,它常常由某些掠夺成性的蚁群挑起,而被侵略的蚁群则要誓死保卫家园。
  蚂蚁的军队同人类的军队一样具有兵种的分工,不仅有机敏的侦察兵和坚守岗位的哨兵,还有勇猛的特种兵。它们的武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冷兵器”,即头上一对坚硬的大颚,可以当做战刀来使用;一种是“生化武器”,它们可以通过喷射带腐蚀性的蚁酸,使敌手受伤,这种武器往往更为重要。蚁军作战时还有不同的策略,有偷袭,有防守反击,有乘胜追击,还有围追堵截。(三)
  正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奴隶社会一样,蚂蚁王国中也存在一种蚂蚁,它们靠掠夺、蓄养奴隶为生,这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非常强悍的蓄奴蚁。在蓄奴蚁蚁群中,所有的工蚁无一例外都是兵蚁,英勇善战的蓄奴蚁非常不喜欢劳动,比如抚幼、造巢、觅食之类的工作。于是它们就进攻周围的邻居,把它们的蛹和幼虫抢到自己的巢内。这些幼虫和蛹注定长大后要成为“奴隶”,它们承担造巢、觅食、保洁、抚幼之类的繁重工作,由于苦命的“奴隶”寿命太短,蓄奴蚁只好不断发动战争,不停地掠夺“奴隶”以备奴役和使用。(选自《知识窗》)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部分有关内容的表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为(     )
A.在蚂蚁王国,蚁王寿命比较短,短到见不到新生儿女,具体地说就是蚁后受完孕,蚁王便撒手离世。
B.蚁后通常可以活十几年,生殖力也较强,所以总是可以做“新娘”,不断与“新郎”交配,繁殖后代。
C.蚁后也是有翅膀的,但她受孕后脱掉翅膀,在产房中准备“生儿育女”,并在生产后抚育幼蚁长大。
D.当新的群体中出现工蚁时,蚁后便俨然一位养尊处优的“女皇”,不仅喂养幼蚁的责任由工蚁承担,连自己的饮食起居也要由工蚁照顾。
2.下列关于本文有关内容的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     )
A.蚂蚁是地球上相当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组织制度高度严密,由雄蚁、雌蚁、工蚁和兵蚁四种蚂蚁组成。
B.蚁后最初产下的卵中,雌雄比例相当,而蚁巢内雌蚁却比雄蚁多好几倍。这是雄蚁为了保持性别比例平衡、延续种群遗传优势,消灭了雄卵。
C.在南美洲有一种靠掠夺、蓄养奴隶为生的十分强悍的蚂蚁,人们称蚂蚁王国中的这种蚂蚁为蓄奴蚁。
D.蚂蚁世界的战争,无法简单地用争夺配偶或获取食物来解释,它由某些掠夺成性的蚁群挑起,而被侵略的蚁群则要誓死保卫家园。
3.下列关于本文有关内容的表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为(     )
A.蚂蚁在战争中可以通过喷射带腐蚀性的蚁酸,使敌手受伤,这种“生化武器”往往比它们的“冷兵器”更为重要。
B.在蓄奴蚁蚁群中,工蚁无论多么优秀都是工蚁,蓄奴蚁是地地道道的好战分子,它们非常不喜欢劳动,比如抚幼、造巢、觅食之类的工作。
C.蚂蚁的军队同人类的军队一样具有兵种的分工,如侦察兵、哨兵、特种兵,一样具有作战的策略,如偷袭、防守反击、乘胜追击、围追堵截。
D.管理整个蚂蚁王国的不是雄蚁,而是除了蚁后之外的雌蚁,它们在蚂蚁王国中的地位非常高。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