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满架秋风扁豆花丁立梅  ⑴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⑵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满架秋风扁豆花丁立梅  ⑴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⑵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⑴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⑵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⑶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⑷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⑸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⑹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⑺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⑻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郑板桥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⑼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文章第二、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意。
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笔下,扁豆花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为什么要提及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拟人、比喻。
  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扁豆生命力的顽强,以及扁豆花的美丽,为下文写扁豆的主人——老妇人作铺垫。(意对即可)
2.扁豆自由生长,不受打扰;而老妇人淡泊生活,清静幸福。豆如其人,两者既相关,又相似,因此作者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意对即可)
3.①自然生长,生命不息;
  ②乐观活泼,生机盎然; ③美丽漂亮,自成风景。(意对即可)
4.(1)与文章标题呼应;
  (2)丰富了文章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3)含蓄地称颂了一种淡定(或“不息”)的人生态度。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因此,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
  面对这样的现实,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怀念社会整一性阶段时的那种统一目标与绝对共识,而对于现阶段的杂芜、混乱抱以偏见和批评,低估了“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其实,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分众化,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学术权威和平民百姓,演艺明星和一个普通人之间,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不再横亘着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
  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工作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显然,分与聚的辩证法,可能是今后我们每天都要演练的社会习题。理解与重视受众的“碎片化”现实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我们拥有的将是特征明显的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选自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传播语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不断收缩,依靠强势媒介“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是导致传播语境“碎片化”的背景。
B、传播语境“碎片化”突出地表现为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
C、“碎片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过渡。“碎片化”带来了复杂化,但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
D、在“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
2、根据文意,下列内容不属于“我们应对‘碎片化’的基本态度”的一项是(     )
A、不能低估“碎片化”现实背后的社会进步价值,因为它使普通大众和每一个个体得到更多关注,分享到更多平等,获得更多的满足,展现更多的个性。
B、要从“碎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富有特征的小族群,使我们拥有的特征明确的传播对象群体。
C、要看到“分众”背后的新的“聚众”的需求,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聚合到一起来。
D、通过先细分,再归聚,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实现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整一性,扭转传播效能不断降低的局面。
3、新兴媒介的勃兴与活跃对其受众(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有什么影响?对媒介的传播效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②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③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④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⑤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⑥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⑦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⑧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⑨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用选择复句的形式对“水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不仅强调了水杉数量的众多、整齐划一,而且为后面两只鸟选树筑巢埋下了伏笔。
B、文章以两只鸟筑一新巢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上。
C、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年青一代为了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
D、在第三段第四段中,作者巧用“盘查”、“停留”、“选择”、“建造”、“修筑”等一系列动词,使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爆发艺术张力,赋与两只鸟以灵性、以思想、以情绪、以动作,读之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E、两只鸟不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和当前的“啃老族”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某些年轻人善意的批评和善诱的教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的“奇观化”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表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A.“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B.“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C.“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D.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带来审美的震撼,另一方面它往往忽视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C.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二者在内容和方法上冲击与影响着现代美育。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一个“读图时代”必将到来,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满足人的视觉刺激,因而“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C.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1、“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一句中,“我的”一词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作者对北平的感情?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4题。走进徽州
程自信
  ①徽州山水秀丽,以拥有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景区而著称。到过徽州的人,往往喜欢用李白“人行明镜里,鸟度屏风中”的语句来形容徽州的如画风景。李白与徽州山水有着不解的情缘。歙县城南练江畔的“碎月滩”、黄山圣泉峰下的“醉石”,传说中均系诗仙李白游历过的处所。千余年来,徽州人景仰、讴歌着诗仙李白,并在太平桥头为之建立了太白楼,不胫而走的关于李白的传说,又为徽州山水注入了灵性与更为深厚隽永的韵味。
  ②徽州(前称新安郡、歙州)原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及已划入江西的婺源六县。它是鼎盛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乾嘉时期,曾称雄于全国的著名商帮--徽商--的故乡。
  ③素具儒商特点的徽州商人,极为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他们将辛勤赚得的钱财,大都送返家乡,精心营造出了众多的祠庙、牌坊、书院、亭阁或用以兴修水利、建桥铺路。如今,呈现在游人面前的黟县西递与宏村古民居、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的许国石坊及城郊的紫阳书院与棠樾村的牌坊群等建筑,或历经沧桑而仍显恢宏壮丽,或有所残缺而益形古朴雅致,附丽于其上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不仅昭示着古代匠人技艺的高超,也在以“形象”诉说着徽商昔日的辉煌、徽州先民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
  ④如果往歙县城南紫阳山麓访古寻幽,很自然地会想起朱熹的父亲朱松年轻时曾在此刻苦攻读,也会联想到朱熹这位故里在徽州的大儒,常于文末署以“新安朱熹”“紫阳朱熹”的落款的故事,显示了他浓郁的故里情怀。朱熹不仅以“理学”,而且也以文学名世。眺望山下澄澈的练江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会立即浮现于我们的脑海中。朱熹的《诗集传》,不仅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而且至今也还是读者打开《诗经》这座文学宝库的一把钥匙。
  ⑤歙县城内建有陶行知纪念馆,身临其境,缅怀伟人,可以进一步体悟到这位人民教育家的爱国忧民情怀、尊师重教理念及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品质。歙县城墙外的小花圃中立有乡贤刘和珍的雕像,伫立其前,从其眉宇间可以看到她流露出的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英勇献身的不屈精神。在心怀景仰的同时,也会联想到鲁迅先生为悼念、赞颂烈士而撰写的名文《纪念刘和珍君》。
  ⑥由歙县北行,可以驱车去绩溪上庄参观胡适故居。在这幢普通的徽派民宅中,通过参观听讲,我们可以知晓慈母的关爱与严教。从小立定志向,是后来胡适之所以成材的关键。穿着布鞋唐装的少年胡适从上庄起步,走出徽州,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成了举世公认的学者。他的诗文名篇,为一代代学子所传诵,他所倡导的“徽骆驼”精神,正在众多后人身上得到弘扬。
  ⑦农闲季节,在千年古村落的戏台上,历史悠久而别具特色的徽剧还在上演。博物馆与纪念馆中,珍藏有许多新安画派的绘画书法佳作,等待着知音去观赏。还有齐云山的摩崖石刻、太白楼畔的新安碑园、文人钟情于徽墨歙砚的逸事、新安江上的渔歌、通往域外的徽商古道、尘封数百年而现身于现代的徽州文书--行走在徽州的土地上,时时能感受到徽州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它的博大精深。深入徽州街市村镇,更能看到今日处处欣欣向荣的景象。瞧,一条正在建的、建成后两小时就能到达杭州的徽杭高速公路,正在向前延伸!
1、全文写出了徽州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中胡适所倡导的“徽骆驼”精神是怎样一种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一段既写到了徽州的文化古迹,也写到了徽州今日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徽州的山水秀丽、风景优美入笔,引出了李白与徽州山水不解的情缘。李白在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人行明镜里,鸟度屏风中”就是李白形容徽州如画景色的诗句。
B、徽州的民居、宗祠、牌坊、书院虽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有的至今依然恢宏壮丽,有的虽然有所残缺,但我们仍然能从它们身上看到当年徽商的辉煌和徽州祖先对艺术美的追求,它们用无声的语言向后人形象地诉说着昔日徽州儒商的贡献。
C、文章引用了李白、朱熹、陶行知等人著名诗句和言论,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现出所引诗句的作者或洒脱不羁、或刻苦攻读、或爱国忧民的豁达情怀和崇高品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最后一段还略写了一系列表现徽州文化的事例,为前文的详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行文上,有详有略,跌宕变化,很自然地引出了对今日徽州面貌的叙述,引导读者去展望徽州的明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