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高高青冈树徐乘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戌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高高青冈树徐乘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戌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8 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高高青冈树
徐乘林
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
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戌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林则徐心情沉痛悲壮:“荷戈戍卒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②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只有破败不堪的将军府,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戍卒的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
  ③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加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主动提出经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出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
  ④数百年风沙冰雪,早已湮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唯有他在伊犁将军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娇艳,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
  ⑤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论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千多个寒署,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亭亭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壶酒,不给一桶水”,戍卒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而且想借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⑥我驱车别伊犁将军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为一片广袤的土地洒满银辉。天山融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冤受屈发配新疆后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
1.“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句中“典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篇诗说“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通观全文,作者赞颂了“荷戈戍卒”林则徐的哪些“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④段中描写了青冈树的哪些特点,赋予了它怎样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应该删掉,有人说不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并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义:定论、经典的概括,历史会对林则徐作出公正的评价。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上文叙述了林则徐的坎坷经历、迷惘、感慨,用本句话开启下文,叙述了东南沿海人民、大西北群众对他的敬仰爱戴,表达了作者对林则徐的丰功伟绩的赞扬。
2.①在边疆伊犁,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人侵的重大作用,这充分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②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可以看出林则徐造福人民百姓的爱民之情。③从东南沿海到伊犁,又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始终把国家、人民放在心头,这反映了他历尽坎坷的不屈之情。
3.写了青冈树高大魁梧的树干、巨伞般的树冠、散发清香的花朵、累累的硕果以及青冈树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赞颂我们民族的伟大形象、博大胸怀以及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不屈精神。
4.不应该删掉。因为这一段从内容上来说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大西北初夏夜景之美赞颂了林则徐造福西北边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结构上说,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来到将军府到游览,再到告别,把记游写景与访古抒情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就不完整了。从艺术的手法上说,本段以景语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出。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翻过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实则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小说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C.本篇小说作者借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很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一心惦记着评职称的事,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2)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通过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升降机、自来水、电话、电灯、电视、电影、手提电话、光纤、计算机、胰岛素、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的新事物呢?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事情。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连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能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工业、经济这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前些时候有个很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情不要发生。否则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
  再看过去50年的发展会得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的容量每18个月就要加倍;现在已由1971年每个芯片上103个晶体管增加到107个,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有很大的自信心讲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学校、国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是多用“科“,还是多用”技”?国家注入资源时,该对“科”多一点,还是该对“技”多一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挠头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有删改)
1.作者说“这些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事情”,不能体现“非常惊人”的一项是(     )
A.20世纪出现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新事物。
B.农业人口数量的巨幅缩减体现了农业生产质量的大幅提升。
C.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在2050年达到150岁。
D.芯片的容量提升速度十分迅速,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2.通读前四段,下面不属于20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的一项是(     )
A.20世纪的科学发展,在两百年历史中,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B.两百年来,人类生活中出现了诸如火车、轮船、电话、电灯、电视、手机、电脑等大量的新产品。
C.两百年来,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D.20世纪的科技大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但作者认为也有负面效应。
3.下面不属于作者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将来会有更多更新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B.未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今天的人们拥有更大的自信心。
C.人类的生产力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大提高。
D.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的趋势将在未来持续地表现出来。
4.下面的说法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富兰克林的话既是对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趋势的概括,又预测了未来的科学发展状况。
B.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还会不断提高。
C.科学促进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工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D.科学与技术关系十分密切,但科学比技术重要,因为有了科学,才有技术。
题型:0117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生命的一抹
郭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岗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彷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色彩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过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滚打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常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的拙稚呢?
  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阒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秘的,有时和剎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空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1.第三自然段中,“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作蜘蛛,两点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自然段结句,“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分析“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各自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7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2.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1)、太庙(2),依傍的是祖荫。
  注:(1)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2)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2.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