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翡翠立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只蚕正窸窸窣窣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翡翠立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只蚕正窸窸窣窣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翡翠
立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只蚕正窸窸窣窣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的样子,突然觉得厌恶。
  信是超逸写来的。信上说:我们已到达陕北。虽然这里的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惜你不能与我们同行,如果你来了,会觉得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翡翠想起和超逸他们一起上学、办报、演话剧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咀嚼和回味。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翡翠想象着他们在黄土高坡上的狂放自由和意气风发,不由得怅然若失。
  带信的是一个陌生人,他踏着嘎吱嘎吱响的木楼梯,找到翡翠家。现在,他就坐在翡翠的对面,等着翡翠的回话。
  “翡翠,给客人倒杯茶啊。”里屋传来苍老的声音伴着拉风箱一般吃力的喘息。翡翠应了一声,起身从锡罐里拿了一撮茶,放在瓷杯里泡上。茶汤有些发黄,叶片在水中起起伏伏,就像翡翠现在的心情。
  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翡翠无法跟着超逸他们一走了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翡翠没说。翡翠喜欢上海,她不喜欢黄土高坡。黄土高坡的风沙会让她如雪的肌肤迅速开裂、起皱,多可怕!
  现在的翡翠除了照顾奶奶,就是烹茶养蚕,这曾是翡翠向往的生活。可如今为什么让她觉得那么空虚呢?仅仅是因为超逸没在身边吗?好像也不全是。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蚕,浑浑噩噩地活着,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那人啜了口荼,轻声说:“超逸同志说你非常可靠,我们现在很需要你的帮助。”
  翡翠想了想,又想了想:她扭头看到有风从窗口跑过,吹皱了她的翡翠绿旗袍,然后她说:“好吧。”
  翡翠出门时穿了一身小碎花的旗袍,嫩嫩的细藕样的手臂上,挎着一袋点心。那人说:“我们观察过,那个岗亭每天经过的百姓比较多,对带着良民证的,他们盘查得并不严,你只要把点心带过去,再把对方交给你的东西带回来就可以了。”
  电车开到桥头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要下车鞠躬并接受检查。翡翠努力想象着她正在演一场话剧,而她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个日本兵挨个儿看了他们的良民证,放他们过了桥。
  天赐茶室在闹市区,翡翠曾和超逸来喝过茶,她忘了当时喝的是什么茶,只记得超逸坐在她对面,眼睛亮亮的,像暗夜里的星。现在对面没有超逸,坐着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她们交换了点心和茶叶,说了会儿闲话。那女子说:“这茶很不错。”翡翠说:“嗯,很不错。”回来的时候,翡翠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翡翠把一盆花放到窗台上。约摸过了一个时辰,那人就来了。打开茶叶包,仔细从里面摸索出几张绿色的纸条,对着翡翠说:“太好了!你相信吗,你现在所做的事,甚至比超逸他们所做的更有意义。”
  那人走后,翡翠小心地将茶叶收到锡罐里,又拿了一小撮在瓷杯里泡开。荼是好茶,有着翡翠一样鲜亮的颜色,泡到水中,叶梗朝下,芽尖朝上,竟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立在水里
  翡翠狂热地爱上了喝茶。把那些翡翠绿的叶片放进洁白的瓷杯,冲入滚烫的开水,叶片如同一朵朵兰花舒展,然后啜一口,清香扑鼻,真是美好的享受。至于那些泡过的茶叶,她也不忍丢弃,晒干后做成枕芯,每天伴着茶香入眠,她觉得心里特别安宁。
  事情发生在回来的时候。那个岗亭除了平时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和伪军外,又多了几个日本军官。那是翡翠第五次出门,此前的几次都很顺利,所以翡翠并未在意。她下了车,像往常一样,手里拿着良民证跟着排队的人流慢慢往前挪,却发现今天的盘查比往日严格得多,每人手里的东西都要打开来检查。翡翠突然就慌了。
  再过五六个人就轮到翡翠了,翡翠看着手里的茶叶包,脑子里仍然空空的。队伍停下来,正在过岗亭的人大概因为害怕,愣愣地攥着手里的大袋子,没有及时打开,日本兵哇里哇啦叫着,猛地拿刺刀一挑,袋子里的东西霎时滚落一地。
  翡翠突然尖叫一声,攥着手里的茶叶就往桥头跑。那天,很多人看到,一个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轻盈地跃过桥栏,飘进了苏州河。她落在水中的样子,像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随着她飘进河里的,还有撒得纷纷扬扬的茶叶。
  很多年以后,一个男人坐在苏州河边,那里不再有岗亭,不再有日本兵。男人将一把把茶叶撒入河中,嘴里喃喃地说:“好茶,翡翠。”(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翡翠看完信”一段,曲笔环绕,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写出了人物的情态。
B.“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我一个”,小说用对话的方式写出了翡翠内心的怅然若失。
C.小说中两次出现“泡茶”的场景,同是泡茶,场景不同,反映的人物内心世界各异。
D.小说的主人公除翡翠外,还有未出场的“超逸”,可谓双线结构,双主人公叙事。
E.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小说中有两处“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请分别说明其含义,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请简要回答小说为何以“翡翠”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结尾为败笔,应当删除,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第一处是翡翠完成传递情报的任务后,很惬意地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的形状像兰花,含蓄形象地表达出翡翠喜悦与轻松的心情;第二处是写翡翠为保护茶叶中的情报,纵身跳入苏州河时的情景,用高洁的兰花隐喻翡翠的牺牲精神。作用:侧面烘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意对即可)
(3)一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是翡翠,且“翡翠”贯串始终,起线索作用;二是“翡翠”暗示小说主人公思想单纯,品质高洁,揭示小说主旨。(意对即可)
(4)示例一:不是败笔。小说结尾收束全文,使结构更为严谨;突显翡翠为抗日牺牲后,被人怀念的主旨。
   示例二:是败笔。删除最后一段,小说仍然形象丰满,结构完整,且以景结情,收束有余味,发人深思。(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拉里·金谢幕
  2010年11月16日10时,当CNN演播室最后一盏灯灭时,穿背带裤、戴黑框老式眼镜的77岁老派型男拉里·金含着泪水从他纵横25年的舞台退场。
  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他所主持的9点档“拉里·金现场”雷打不动地成为CNN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作过40000次现场采访,采访对象囊括各界要人、名人和新闻热点人物。他被誉为“广播界的拳王阿里”,《时代》杂志称他为“麦克风大师”。
  本名劳伦斯的拉里·金回忆说:“除了做一个广播人,我这辈子没想过做其他的事。”
  当大多数男孩梦想成为一名球星时,他想成为一名播音员,他常常模仿当时纽约著名的播音员瑞德·巴伯。当伙伴们打球时,他习惯跑到球场座位的后排,卷起记分卡当麦克风,扮演起现场球赛的解说员。
  高中毕业后,他推销过牛奶,投递过包裹。后来,一位CBS播音员建议他去迈阿密碰碰运气,南佛罗里达州的广播媒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个新手可能会找到机会。
  在迈阿密的酷热中,屡屡碰壁的劳伦斯最终敲开了其中的一扇门,他被WAHR电台录取为一名清洁工。一天,当一个播音员临时缺席时,劳伦斯终于等来了机会。开播前,电台老板一眼瞥到桌上摊开的报纸上的一则广告,他说:“你就叫拉里·金吧。”
  于是,男孩在电波里告诉听众:他叫拉里·金,这是他的第一次广播,他感到很害怕,此刻,他的老板正在玻璃窗那头朝他咆哮……
  从1957年3月1日这天起,拉里·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之后他再也没有在麦克风前害怕过,他已经学到一点:脑袋里有什么想法,就全部说出来。
  20世纪60年代,拉里·金和他这一代的美国媒体人经历了最不可思议的岁月,肯尼迪当选,1968年芝加哥、迈阿密党派大会,然后是肯尼迪遇刺……拉里·金抓住每一个路过迈阿密的名人,让他们开口。事实上,只要他们一坐在他的面前,就会被他的魅力俘虏。
  当事业蒸蒸日上时,拉里·金的个人生活却失去了控制。他开始花钱如流水,四处借贷,很快债台高筑。当他还不上一笔5000美元的高利贷时,被人以“盗窃罪”告上法庭。拉里·金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被驱逐出注重个人声誉的广播电视界。
  但是,拉里·金顽强地存活下来了。他别具一格的主持才华,引起了媒体大亨特德·特纳的注意。1985年,他被邀请到刚刚创办的有线电视新闻网。在CNN,“拉里·金现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从罗斯·佩罗宣布竞选总统到戈尔和佩罗1993年的电视辩论,再到辛普森***妻案,拉里·金对热点新闻人物的采访吸引了大批美国观众,“拉里·金现场”成为全美收视率最高的谈话节目。
  “他培养了美国人民每晚打开有线台的习惯。这不光对CNN来说很关键,也是有线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CNN总裁乔·克勒高度赞扬他的贡献。
  和诸多咄咄逼人的美国电视记者不同,拉里·金的提问方式是温和的、非挑衅性的。他以问软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著称,偶尔会夹杂着一些小小的不敬和调侃。这使得那些想表明自己立场、同时避免被挑战的名人喜欢接受他的采访。
  “他就像你在任意一处街角碰到的一个普通人,你可以和他一边吃面包圈,一边轻松自然地闲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霍华德·罗森伯格认为,拉里·金能做到风靡25年不倒,一方面是因为他着力经营“普通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把一些人们想见到的人物带进他的节目,并且谈论他们想听到的话题。
  拉里·金的确有一种令人放松的能力,让受访嘉宾们敞开心扉——当然是他们愿意的那部分。拉里·金认为,自己46年的职业生涯、采访过40000人的唯一经验就是倾听,这也是他认为唯一的学习方式——“每天早上,我都告诉自己:我今天所说的一切都让我学不到什么,所以如果我想学习,我必须倾听。”
  他把自己的角色比作一根导管,“我个人的观点并不重要,我不用‘我’这个词,唯一重要的是受访嘉宾”。早年,拉里·金曾问一名天主教神父有几个孩子,“他脸上的表情,到今天还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噩梦里”。拉里·金露出恶作剧的微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2010年11月16日10时”一句强调拉里·金谢幕的时间,暗示其“谢幕”的意义很大。
B.拉里·金年少时就立志做一名播音员,后投身于有线电视新闻,缔造了CNN有线电视的辉煌。
C.20世纪60年代,拉里·金对芝加哥、迈阿密党派大会及肯尼迪等进行了采访,受到了CNN总裁的高度赞扬。
D.拉里·金的采访素以开放性著称,虽然其间夹杂大不敬与调侃,但许多著名人士仍喜欢接受他的采访。
E.拉里·金认为自己的成功得力于经营“普通人”的形象,所以他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
(2)文章从拉里·金从CNN演播室退场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拉里·金被誉为“广播界的拳王阿里”“麦克风大师”,请概述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就拉里·金的成功给人的启示,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欣赏的精神自由
朱以撒
  ①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这除了反映出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反映出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葛洪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③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于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因此对于一幅秦简或汉简,无论是出自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的兵士,还是出自小篆或隶书的名家学者,如能屏弃名流观、职务观,以寻常心态窥之,将有助于欣赏到其中大同的本真韵致,取得独到的审美效果。
  ④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着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还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如同滚滚江河的上游总有细散的小支,在一泻而下的同时又分成枝杈,这是艺术欣赏的常态,差异也就成了必然。而有人却总喜欢操起斧子,东砍西斫,如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还有什么欣赏的精神自由可言?
  ⑤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作品的欣赏才能真正变得自由,同样的艺术形象才能于不同的审美意识之中,与每一个头脑产生交融,从而催化出新的形象。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面对王羲之的书法,南朝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不同的审美见解,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如果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认为“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既简单又粗暴,更得不到欣赏真谛。
  ⑥生存论的本体把欣赏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而精神的存在又是人的高级生存状态,所以我认为在人的生存状态中,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
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繁多,给后人形成定势。
D.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
2.关于“欣赏的精神自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不陈陈相因,不把前人的定论移过来。
B.欣赏者要有新意,不循旧辙,不循名流效应。
C.欣赏者显示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D.欣赏者把书法纳入道德范畴,以人品论书品。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之前要“去蔽”是指在书法艺术的欣赏中要彻底舍弃前人的欣赏定论,确立自己独立的欣赏趣味。
B.南北朝人对书法欣赏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那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品位不同所致。
C.所谓“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是说欣赏者从作品本身出发去欣赏,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D.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诗句,把杨玉环与赵飞燕作对比,生动地说明了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存在差异这一问题。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优哉游哉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碜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着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嗒”。再来一下,“咔嗒”。德国人有句俗话: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嗒”。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咔嗒”。这第四下“咔嗒”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碜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的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口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够我明天后天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嗒”。游客摇着头,坐在船沿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八次出海,那您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气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了一下卡住了嗓子的他。“然后又怎么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用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嗒’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游客开始想与渔夫攀谈时,渔夫只是摇摇头和点点头,表明他敷衍游客,不想在闭目养神时被打扰。
B.游客满怀热情地开导渔夫,文中采用了“延迟”手法,让游客对渔夫的开导在一组组对话中完成,增强了小说的曲折性,使叙事更加生动。
C.文中的渔夫衣着寒碜,却优哉游哉地在码头闭目养神,作者在对比中刻画了一个慵懒、不思进取的人物形象。
D.文中采用对话的语言形式,游客喋喋不休,渔夫寡言应付,符合当时的场景和人物身份,显得真实可信。
E.文中的五次“咔嗒”声是形容照相机或打火机的响声,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开篇写一个衣着寒碜的渔夫“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描写游客和渔夫时,多处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一段写“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试探究游客离开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文化孩童丁聪
刘梦溪
  文化界无人不喜欢的孩童小丁,93岁的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本来不该惊异,可还是感到突然。几周前和几个月前,丁聪还告知我他的近况: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再好的零件如果用了90年,其磨损的程度即使尚未到宣告报废的地步,也一定到了动不动就出毛病的地步,所谓“老来无病也支离”啊。
  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一个民族一个时期能出现几个这样的文化巨匠和孩童呢?
  丁聪的妻子沈竣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讲起丁聪的种种意外,语调和心绪同样平静。她扮演的是贤妻和慈母的双重角色。他们在1957年小丁40岁时才结婚。一见钟情的成分不能说没有,更主要是当年的小丁,一见便须臾不能离开小他十余岁的沈竣。但婚后不久,丁聪不明所以地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宁古塔一带的北大荒劳动改造。一对燕尔新婚的才子佳人,不忍分离,也得分离。
  这一遗恨青史的天大误会,让丁聪欠了发妻一笔永远也不得还清的感情债,就像《红楼梦》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一生以眼泪还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一样。所以丁聪总是喃喃地说:“她跟着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圈内人士尽管无不以小丁的惧内称雅,却从未忽略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我结识丁聪、沈竣夫妇的时候,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我称沈竣有治国之才。丁聪说:“所以我受不了!一个能管理国家的人,如今只管我一个人,你想想看。”那么小丁对沈竣以“家长”相称,就不足怪了。
  其实我内人陈祖芬和丁聪还要更稔熟一些。他们一度都在政协。下面摘录祖芬文章里关于丁聪的一段——
  在坐大轿车去人民大会堂开大会的路上,我问丁聪怎么永远不老,是不是吃了青春宝?小丁说:“不,我是吃了娃哈哈。”下车与小丁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有人招呼他一起找个座儿歇会儿。小丁笔挺着身子说不用,说从来到人民大会堂开政协会都没在大厅里坐过。来了,站会儿,就进会场了。而且总是高兴着,孩童般咧开大嘴笑着——当然,孩子只能站着看大人坐着说事儿。
  小丁年方八十一,没有白发,只有童颜。我想,人生历尽艰难后的最美丽的境界是童真,是用儿童那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眼睛看世界。
  丁聪始终是一个孩童。八十岁是孩童,九十岁更是孩童。当然1957年四十二岁的时候,也是孩童。那么一个孩童说的话,为什么还被当做罪证将其打成右派呢?不是有句俗语叫童言无忌吗?
  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个对艺术始终保持敏感的孩子,一个笑口常开的孩子,一个需要母亲爱抚的孩子,一个需要家长沈竣照料的孩子!
  我们别再打右派了。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文章开头,丁聪说晚年的自己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表现了他乐观幽默的心态。
B.文章将屡遭磨难的丁聪和对他不离不弃的发妻沈竣分别比作《红楼梦》中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表现了丁聪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C.文章中丁聪的“惧内”表现了他对发妻的尊重和感激,是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D.文章用许多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丁聪天真率直的可贵品质,这些描写与丁聪“文化孩童”的身份相符。 E.文章语言平实通俗,以生活化的描述表现了丁聪这样一位文化巨匠单纯天真的本色,主要是为了抨击当时社会的专制。
(2)文章说:“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就文中看,丁聪遭受了哪些痛苦?为什么说“是加倍的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如何表现丁聪“文化孩童”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丁聪是“文化孩童”,并说“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②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也道出了人们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来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说它的媚俗降低了历史文化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低俗化了,损害了学术的神圣与尊严。走学术娱乐化道路,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出版,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③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所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常常是节目收视率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讲诗词”、“周汝昌评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
  ④史学的娱乐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万卫在谈到“百家讲坛”的选题时就曾谈到,合适的选题往往是既结合主讲人的专业方向,又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有些话题不是不能讲,而主要是离观众太远,大众完全不了解。还有些题目是不好讲的,比如《易经》,曾被讨论过很多次,但最后,主讲人还是觉得没把握。这种情况说明,史学社会化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选择,有些史学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有些史学问题则只能通过小众的精英学术进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众化。
1.关于“史学的娱乐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B.史学的娱乐化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
C.主体如果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最终目标。
D.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
2.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
B.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
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B.即使史学社会化中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现在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
C.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方式传播。
D.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话题观众了解。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