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究竟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是工人,还是农民工人?事实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究竟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是工人,还是农民工人?事实证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究竟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是工人,还是农民工人?事实证明,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问题不解决,就很难找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途径。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在城市市区居住、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才有城市户籍。而居住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能是农村户籍。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除了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外,还有大量没有城市户籍但已经居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在有的城市,例如深圳,深圳的城市户籍人口有200多万,可是,居住在深圳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总数却超过了1200万。承认深圳现有的居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1200万劳动人口及其家属均为深圳城市人口,应当作为一条原则明确下来。
  我国正在走城市化道路,实现城市化的目标,使城市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现在,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包括1亿多农民工在内,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5%左右。世界各国城市化平均水平超过50%,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达到90%左右。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埃及、巴西、泰国等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达到或超过了50%。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前就比较低,只有20%左右。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偏低。1亿多农民工,也就是新增的城市人口,正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成果。我们不能在对外宣布城市化水平的时候把1亿多农民工计算在内,在规划城市管理包括城市住房建设的时候又把1亿多农民工排除在外。我们要实现城市化,就必须承认1亿多农民工的城市人口属性和城市人口地位,就必须把1亿多农民工纳入城市人口管理,就必须为1亿多农民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首先是居住问题。并且,我们还必须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速度的加快,将会有更多数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居住、劳动和生活。这就是城市化,这就是现代化,这就是社会进步。
  是否明确承认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具有关键意义。如果我们连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都不承认,就什么事也不会为他们做,总是把他们看做负担,看做“另类”。相反,如果我们承认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城市政府就会把他们当做正常的城市人口看待,许多问题就可以想办法去解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观点认为,农民工有退路,经济衰退了,政府不用管农民工,让农民工回乡种地就行了。其实,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错误和有害的,这没有认识到农民工作为城市人口退回农村,是社会文明不能接受的历史倒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倒退。亿万农民工进入城市居住和劳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成就,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进步。给农民工以城市人口身份,将会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选自《瞭望》2010年3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城市化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正在走城市化道路,但距离实现城市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B.我国城市化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C.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埃及、巴西、泰国等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有的甚至超过了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D.在历史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经过建国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2.下列对我国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一直没有明确下来,这致使农民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B.农民工的身份和属性得不到明确,是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期实行户籍管理制度遗留下来的问题。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实际上就是指那些住在城市市区、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
D.1亿多农民工,作为新增的城市人口,应该明确他们的城市人口属性和城市人口地位。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深圳的现有城市人口中,拥有深圳的城市户籍人口的仅占很小的比例。
B.在城市打工的1亿多农民工,当地政府在规划城市管理包括城市住房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将他们考虑在内。
C.承认农民工的城市人口身份和城市人口属性,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就得到了根本地解决。
D.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农民工可以返乡种地,可以对他们不管,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答案
1.D
2.C
3.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范正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胡锦涛***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又阐明了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民力的内在关系。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民生不仅是百姓的生活问题,更是执政者安身立命的根基。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因此,我们强调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否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当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千方百计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领导干部,只要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肩负起民生的责任,把发展目标恒久地定格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就必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民生”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它是执政者安身立命的根基。
B.“民生”是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民生”是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的生活问题。
D.“民生”就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一系列生活问题。
2.下列不能作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改善民生”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
A.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
B.“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胡锦涛***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这一重要讲话。
C.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观点。
D.改善民生,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这句话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也阐明了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民力的内在关系。
B.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的福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民生改善了,执政者的根基也就牢固了。
C.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那些有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存在的地方,都是因为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
D.在当前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发展目标恒久地定格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成为内需不振、经济结构调整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从社会学视角看,中产阶层被称为“政治后卫”、“经济前卫”,是社会稳定和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持续壮大,说明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趋于合理和公正。
  有专家认为,中产阶层占到一个国家人口的60%以上,社会才可能稳定。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是构成中产阶层的主力,事业单位人员、知识分子、城市白领等是中产阶层的重要后备。近年来,我国中产群体在人口中的所占比例出现了“长不大”甚至下行的现象。我国工人群体占全部劳动人口的一半左右,但工人群体由于收入增长缓慢而难以进入中产行列;一些大学毕业生因房价、生活成本高等原因,成为大城市的“蚁族”群落,同样难以跨入中产行列,有的甚至从中产状态下行到中产以下,不满情绪有所增加。
  在我国中产阶层尚未形成理想规模的情况下,近年来却出现了社会上升通道堵塞等苗头性问题,如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农家子弟正趋于减少等,值得各方高度关注。中产阶层上升之路如被堵死,社会阶层的流动如趋于停滞,社会的生机就会弱化。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能创造大量社会财富、吸纳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是中产阶层的制度性依托,应给予更大发展空间。为培育广大的中产阶层,还应控制和降低大城市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发挥税收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
  从经济学视角看,在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不同行业分配不公问题较为突出。在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中,转移支付缺乏法制化,社会保障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即慈善事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规范制度,富人从事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不高。
  过去十年,我国的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出现下降。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在1995~2006年间从59%逐年下降到47%,相应的,资本收入份额则上升了11.79个百分点。而大部分经合组织(OECD)国家,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1978~2008年间基本都在60%以上,高时达到90%。
  廉价劳动力是我国经济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但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近来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一个例证。政府、企业和个人如何合理分配经济增长利益,如何破解经济竞争力较快提升与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对于我国经济竞争力优化和社会分配格局再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收入的行业差距问题,特别是垄断行业管理层高收入问题,在社会上引发热议。我国税收政策需要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享受的利益和承受的税负应趋于平衡。如何最优地确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如何开征物业税和遗产税,如何做大社保“救生圈”,等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急迫课题。(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中产阶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产阶层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后卫”和“经济前卫”,是社会稳定和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
B.中产阶层主要是由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人员、知识分子、城市白领等组成。
C.近年来,我国的中产阶层的规模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而是出现了“长不大”甚至下行的现象。
D.当前,我国的中产阶层尚未形成理想的规模,甚至出现了社会上升通道堵塞等苗头性问题。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劳动力数量减少,廉价劳动力在我国经济竞争力的优势将逐步减少。
B.从发展趋势上看,劳动力的收入将逐步增加,廉价劳动力将不再成为我国经济竞争的优势。
C.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经济竞争力较快提升与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并不能得到解决,劳动者的收入并不能得到显著提高。
D.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劳动力数量将呈增加趋势,劳动力的收入降低已不可避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中产阶层持续壮大,有利于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趋于合理和公正,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为了扩大中产阶层的数量,我国要多措并举,如控制和降低大城市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 C.在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过程中,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诸如分配不公、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社会矛盾。
D.目前,国内收入的行业差距较大,垄断行业管理层收入偏高,国家正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千古义绝独一人,关羽为何成为神
蒲勇健
  在《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只有关羽关云长一个人在死后成了神,被后世所膜拜。按道理说,关羽在武功上并不是三国中的老大,加上张飞一起也斗不过吕布。有人说关羽的武功还在其弟张飞之下呢。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个人能力不过和张飞、赵云、马超差不多,曹操部下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等大概和关羽都可打成平手。吕布当然更是强过他。
  其实,不仅仅是在武功方面,就是在性格和品行上,关羽也并非《三国演义》中最令人称道者,至少比不上赵云。他恃才傲物,眼中无物,没有大局观,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破坏了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导致诸葛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全部失败,蜀汉国运立即衰落。但在后世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却被无限放大,又被美化成匡复汉室的一代忠臣,明清以后更被尊崇为神。
  关羽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获此殊荣呢?人们说关羽是忠义之士。但是,在历史上“忠”得一塌糊涂的人多的是,不唯关羽关云长一人!这样看来,关羽身上最为难得的品德就是“义”了。关羽受后人尊崇,全靠《三国演义》夸张了他的重义。中国民间最重视的第一是孝,第二就是义。一部小说把一名武将捧成了神,不但由于小说的魅力,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典型形象来实现的。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当关羽的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
  应该说在历史上,“义士”是相当多的,如春秋刺客荆轲、宋朝名将岳飞等,但为什么唯独关羽成了神呢?这与关羽的“义”之独特行为有关。最能表达关羽之义的,当属“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陷入穷途末路之境。然而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他想起曹操的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便放了曹操及所有曹军将士。及至回营,关羽果然差点被诸葛亮斩了。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羽的一世忠义美名,他的人格也升格为“义”的化身。
  关羽的“义”有一种特别的行为特点,就是他与人交往中的“一报还一报”。也就是从这种“一报还一报”的典型行为中,现代博弈论就与中国人对于关羽的造神运动建立起了联系。但是中国文化中历来没有类似于西方基督教那样的有神宗教。那么,在这样一个缺乏宗教约束的文化里,是什么样的机制在规范人的呢?可能有人会说是儒家学说,但是儒家学说既缺乏像有神宗教那样的对于背叛者的震撼威慑机制,又基本上只适用于官僚圈子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实际影响不大。
  于是,在这个缺乏有神论宗教约束的民族文化里,关羽就自然成为民间的规范。通过把关羽树立为神的方式,中国人(特别是民间)就希望由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希望大家都按照“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进行交往以期获得最优的博弈结果。关羽成为神的缘由由此破解。他成为民间游戏的图腾,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标准符号,皆源于此。(选自《经济学家茶座》,有删改)
1.下列对历史上关羽情况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关羽的武功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最高的,可以说远远低于吕布,甚至有可能连张飞都不如。
B.无论是同一阵营中的张飞、赵云、马超,还是曹操阵营中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关羽和他们的武功应该在伯仲之间。
C.同赵云相比,关羽恃才傲物,眼中无物,没有大局观,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个人性格和品行上的缺陷明显。
D.关羽破坏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导致诸葛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失败,是蜀国灭亡的最主要责任人。
2.下列不能作为关羽被民间捧为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首先是孝,第二就是义。
B.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关羽的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
C.关羽的“义”有一种特别的行为特点,就是他与人交往中的“一报还一报”。
D.在中国这个缺乏有神论宗教约束的民族文化里,关羽成为民间的规范是情理之中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存在着诸多缺点,而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却被美化成匡复汉室的一代忠臣,明清以后更被尊崇为神。
B.春秋刺客荆轲、宋朝名将岳飞虽然也是义士,但他们在民间的地位却远远不及关羽。
C.关羽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和曹操感情深厚,所以当曹操落难,他在华容道与曹操狭路相逢,便放走了曹操。
D.关羽由人转化为神,与中国人(特别是民间)希望大家都按照“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进行交往以期获得最优的博弈结果有关。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条小河的伟大转身
吕游
  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我曾出差到贵州,到了贵州自然少不了要去看看黄果树瀑布。记得在上小学时,我就对黄果树瀑布情有独钟,那雄奇壮观的大瀑布从少年时便悄悄挂在了我的心中,一直流淌了几十年,可惜始终未能亲临其境。这次有良机,我当然不会错过,到贵阳一下车就直奔黄果树瀑布而去。在气势磅礴的大瀑布面前,我流连忘返,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欣赏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美景之后,我心中忽然萌发出了一个疑问:那雄奇壮观的大瀑布是怎样形成的?瀑布的上方到底是什么样子?是谁给了它雄浑奇伟之气势呢?为了探究究竟,我便独自来到了少有游人去过的黄果树瀑布的上方。
  谁知上去一看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这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气势非凡,如下面的大瀑布一样壮观,可上面的景象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里只不过是一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河,水不宽也不深,水中的石头隐约可见,浅水处还有大一点儿的石头裸露出水面。河水很平静,几片叶子细小无力地漂浮着,水面上还长着绿藻,投下一颗石子也不过荡起一圈小小的涟漪。这时,三两顽童正在河边玩耍,一群鸭子正在水中嬉戏,一位村妇抱来一大盆衣服正在水边涮洗,一村民耕完地后正背着犁、光着脚丫趟水而过……完全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小景。问问河边的村民,知道这河叫白水河,除汛期外平时都是这样。
  这真是一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河,没有浪花,没有激流,恬静、安详、温柔、默默无语,使人根本无法将它与雄奇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联系在一起。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条普通平凡的小河,仅仅在几十米之外,便化作了一道令世人惊叹不已、闻名天下的大瀑布;就是这些平静流淌、默默无闻的河水,仅仅在约一分钟之后,便变成了咆哮如雷、狂飙天落、翻江倒海、崩崖裂石的世界奇观。
  我在此久久徘徊,流连忘返,反复思索着这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伟大与平凡、雄奇与普通、名震天下与默默无闻,有时竞只差几十米,有时竞仅仅只差一分钟!几十米前,它还是那么平凡普通;一分钟前,它还是那么黯淡无光。可谁知就仅仅过了这几十米,仅仅过了这一分钟,它面对千仞河谷,在悬崖之巅从从容容地纵身向前一跃,而就这么惊人地一跃,平凡竟化作了伟大,普通竞化作了雄奇,无名竟化作了闻名,缓慢竞化作了奔腾,平庸竟化作了壮丽,柔弱竞化作了磅礴,黯淡竟化作了灿烂,寂静竟化作了绝响……
  假如面对这千仞深谷,它或胆怯或犹豫或停滞或观望或等待或退缩或逃离或放弃或绕行或空想或妥协或错过,不敢纵身向前一跃,那么,平凡只能还是平凡,普通只能还是普通,无名只能还是无名,缓慢只能还是缓慢,平庸只能还是平庸,柔弱只能还是柔弱,黯淡只能还是黯淡,寂静只能还是寂静……
  我在此徘徊很久,心中忽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答案:黄果树瀑布之所以成为世界奇观,不正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道路上的一次伟大的转身吗?生命的伟大与平凡、辉煌与黯淡,有时仅仅只相差这一步;天壤之别的人生,有时往往就在这一瞬之间。难怪人们常说,献身生命才会壮丽,舍己人生才会灿烂,而平庸、黯淡的人生常常与之相反。想想也是,假若没有这条普通小河的这一勇敢、伟大的献身,会有这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普通平凡的小河,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就看你愿意不愿意为之献身。(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到贵阳一下车就直奔黄果树瀑布而去”一句中,“直奔”一词写出“我”想一睹黄果树瀑布的急切之情。
B.“我”原以为黄果树瀑布的上方一定气势非凡,但上去一看却只是一条普通平凡的小河,于是大失所望。
C.作者描写白水河时,勾勒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小景,暗含了作者对这种恬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D.题目为“一条小河的伟大转身”,其中,“伟大转身”是指小河由平凡化作伟大,由普通化作雄奇,由无名化作闻名等。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文章最后的议论,由小河上升到人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文章开篇极力突出黄果树瀑布的雄奇壮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雄奇壮观的大瀑布从少年时便悄悄挂在了我的心中,一直流淌了几十年”表达生动形象,请选出其中用得精巧的两个词语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伟大与平凡、雄奇与普通、名震天下与默默无闻,有时竟只差几十米,有时竟仅仅只差一分钟”,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是一片瓦
乔叶
1
  瓦。第一次让这个字成为一篇文章的第一个字,一种沉稳的、湿润的感觉从心底氤氲升起。同时又一次骄傲于汉字的神奇:这个瓦,本身不就是一只神形毕肖的瓦吗?
  字典里,瓦的解释很简单: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相关词组有:瓦当、瓦工、瓦灰、瓦匠、瓦楞、瓦砾……久违了,瓦。2
  夏夜,我和几个朋友相约于郑州东区的“瓦库5号”。坐在露天的最顶层,清风在身,明月在上,红酒在口,香茶在壶,眼里是朋友的笑意,耳里是隐隐的乐声——我不禁惊异,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有别于我素日以为的郑州
  客人不多,有的清谈,有的下棋,还有的,只是静静地坐着。
  最多的,就是瓦。青瓦,红瓦,灰瓦,大瓦,小瓦,一帧一帧的瓦窗,整面整面的瓦墙,我们位于的顶层,则有成片成片的瓦顶……不期然间,在任何一个角落里,你都会看到瓦的身影。它静静地待在那里,温和地沉默着。
  忽然想,如果让我写,我写的也许是:我是一片瓦。3
  五间青砖灰瓦的房子,曾经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不动产,它如一件巨大的粗布衣衫,给我们全家以最简陋的也是最坚实的温暖包裹。生活在瓦下,但平时感觉不到瓦的存在。只有下雨的时候,我在屋檐下玩耍,伸出双手,任落雨在掌心汇聚如歌,偶尔会听到母亲叹息:该揭瓦了。我便知道:房顶某个地方漏雨了。于是,天晴以后,父亲便会找来泥水匠上房,揭开某个部分的瓦,在瓦下搪上一些泥巴,再把那些瓦盖上去。雨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房子便没有任何破绽可寻。
  渐渐长大,到了调皮的年龄,有一次,曾悄悄顺着院墙爬到房顶,去采摘一棵已经长成的胖胖瓦松,被母亲发现后自然是一顿狠狠的呵斥:小女孩家家的,怎么那么野呢!
  但是感觉真的很好——那是我第一次登上了乡村的高处。4
  后来,有意无意地,我开始看房顶,也就是看瓦。
  阳光落在瓦上,被一节节隔断,似乎也有了瓦的节律。也许只能用瓦本身来形容这种节律的奇妙:一瓦一瓦。瓦上的雨,顺着瓦垄流下,如细微的河流,湍急率性。瓦上的霜,如一袭轻俏的纱衣,美固然是美,但天一晴就被太阳收去了,宛如稍纵即逝的梦。雪的时间则要长得多。因落得高,没有脚能踩得到,因此它以奢侈的晶莹堆积在那里,久久不化。即使化,也是先朝阳后背阴,一点点地化,化,化呀化,如一幅被谁神秘篡改的图。而瓦楞上的冰凌则是最诱人的。长长短短,粗粗细细,宽宽窄窄,透透亮亮……从它下面走过,我会很顺手地掰下二块噙在嘴里。这也就是我冬天的下午茶了——有天空的味道呢。
  瓦上还有什么呢?梧桐的落叶,晾晒的干菜,对了,还有鸟。鸽子,麻雀,喜鹊,燕子……以及那些我不知道名字的鸟儿。瓦上是它们的广场。它们散步,休息,谈恋爱,窃窃私语。偶尔,它们的目光也会与我遥遥相对,相顾无语。
  瓦上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啊。
  我在瓦下,生活了多年。后来,到了城市。5
  乡村是一方巨大的瓦库。我是一片出库的瓦。
  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从不曾让我忘记自己的来处。
  我知道,这个城市里还有许多如我这样的瓦。
  我是一片瓦。
  你呢?(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第1部分,作者说“久违了,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远离J+乡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见瓦了。
B.“它如一件巨大的粗布衣衫,给我们全家以最简陋的也是最坚实的温暖包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C.表面上,母亲是狠狠地呵斥“我”,但是“我”却从这狠狠地呵斥中感受到了母爱,因而“感觉真的很好”。
D.以“你呢?”这个反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像“我”一样来自乡村的人不要忘记乡村的期望,语气亲切,启人深思。
E.作者在对“瓦”的描写中,既表达了对美好淳朴的乡村生活的留恋和赞美,又表达对喧嚣繁华的城市生活的不满和否定。
2.文中说“我不禁惊异,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有别于我素日以为的郑州”,从文中看,“我素日以为的郑州”是怎样的?“这样一个地方”是怎样的?
(1)“我素日以为的郑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一个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作者说“我是一片瓦”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实结合”是现代散文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之一,请从“虚与实”的角度探究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