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略地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略地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的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1.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2.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B.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
答案
1.C 2.A 3.B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
①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②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③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桂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④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⑤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⑥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⑦解《沦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的依据是什么,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但他不是圣,只是人,且出身卑贱。 B.孔子一生,心怀周政,奔走于列国之间,却因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自然是凄凄如丧家狗。 C.孔子四处游说,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D.孔子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如他这般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2.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愣,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在孔子眼里,“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他当年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B.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沦语》的精神,这说明人们把孔子符号化了。 C.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4.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11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2600年左右,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的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2.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推翻了《国语》《史记》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C.蔡、李二人对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文章涉及的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少典氏部落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11世孙,可见炎、黄二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吴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谈作文 朱光潜 |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唯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蹩脚"!”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作出来的呢? 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说:“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写好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于是我又把他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我再拿一片干净纸作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一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学美术,学运动,都必须从小开始学,成人之后再学,就必然事倍功半,只能“怏怏然废去”。 B.作者羡慕他人善于写作,并不是因为他的写作真的很“蹩脚”,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C.有人认为写文章主要靠天资,刻苦练习没有意义,作者认为天资固然重要,练习也必不可少。 D.对莫泊桑这样的天才来说,费尽心力去写反而写不好,所以福楼拜让他烧掉写了十年的书稿。 E.莎士比亚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一流作家,主要不是因为他们善于模仿,而是由于他们善于创造。 2.关于写作,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善于写作,可以看看他能不能轻而易举地写出别人早就想写,但又写不出来的语句。 B.写作有技巧,但说得出来的技巧都不是真正的技巧,真正的技巧是无法传达的,这就是所谓妙不可言。 C.写作离不开模仿,中国文人和欧洲文人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同,都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学习写作的。 D.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主要考议论文,影响到古代的写作训练,人手就写议论文,容易犯空疏俗滥的毛病。 3.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文意,具体说说作者给初学作文的人指点了怎样的路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高强度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研制成功 |
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阿兰·魏德尔与美国陆军士兵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该碳纳米管纤维上最脆弱的地方也需要1吉帕斯卡的应力才能折断,强度足以与钢铁相媲美。 碳纳米管是一种棉线状的碳分子,带有仅一个原子厚度的壁。虽然它们具有非常强的导电性能,但可靠性难以保证。为了制作这种超强纤维,魏德尔在热炉中将碳汽化,然后吹出一股碳纳米管流。当这些碳纳米管在空中被捕获并围绕一个轴旋转时,就会形成一根由数十亿个分子组成的纤维,而这些分子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 研究人员认为,强度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缠绕速度,以便将碳纳米管更好地排列成线以及更紧密地包裹起来。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炉温和调整缠绕速度优化制作工艺,制作出的纤维强度较其他小组制作的要高出0.3倍。为了使制作的纤维密度更大,他们还在制作工艺中增加了一个步骤,让纤维通过丙酮气体。丙酮气体可在纤维上凝结成一层液体,由于表面张力效应将纳米管拉在一起,从而增强纤维强度。 新碳纳米纤维一般要在施以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时才发生断裂,强度要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常用材料芳纶,而且可与两种最高强度的商业材料——基纶和迪尼玛相抗衡。目前,研究人员已制作出一根单独的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9吉帕斯卡的应力,表现出具有无与伦比的超强性能,而用别的方法制作的碳纳米管纤维最多可承受3吉帕斯卡的应力。 魏德尔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为1毫米,这主要是因为纤维越长,包含的细微碳颗粒和其他缺陷就越有可能削弱它的强度。即便调节制作工艺,如调整缠绕速度和利用丙酮方法,都不能改变这些碳素颗粒,因此必须回到化学合成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研究人员称,这种纤维最具前景的应用也许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棉线状碳分子,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 B.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由数十亿个沿着碳纳米管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分子组成的纤维。 C.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一种导电性能强、承受应力强的新型纤维。 D.新型碳纳米管纤维是通过调节炉温、调整缠绕速度等增强了强度的一种新型纤维。 2.下列说法不属于“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制作工艺”的一项是( ) A.调节炉温,使碳在热炉中汽化,吹出碳纳米管流。 B.调整缠绕速度,将碳纳米管排列成线并紧密地包裹起来。 C.纤维通过丙酮气体时,丙酮在纤维上凝结成液体,通过表面张力将纳米管拉在一起。 D.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改变细微碳素颗粒,增强纤维强度。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可承受的应力是普通碳纳米管纤维承受应力的3倍之多。 B.目前能制作出的最好纤维长度仅有1毫米长主要是受到制作工艺的制约。 C.新碳纳米纤维能承受大约6吉帕斯卡的应力,强度远远高于制造防弹背心的基纶。 D.从发展的前景看,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可能是制作防弹衣和开采油气钻头的最好原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前几年,就曾有专家预测,在各色各样虚假保健品被揭露、打击之后,至少还有些医学依据的维生素产品有可能会在中国保健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加之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化学家鲍林生前曾提倡过“维生素C疗法”,于是,社会上便流传开了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能够预防疾病的说法,随之也就出现了一部分消费者盲目超量服用维生素的现象。但是,新近的科学研究表明,这一说法并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相反地,过量服用维生素C却会有副作用,比如,可导致腹泻或增加得肾结石的风险。 鲍林是科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做出了众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他在晚年突然对医学萌发了兴趣,创建“正分子医学”,鼓吹每天服用大剂量(1克以上)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和癌症。他本人身体力行,每天至少服用12克维生素C。1994年他以93 岁高龄去世,死因恰恰是他想极力预防的癌症——前列腺癌。 鲍林所提倡的维生素C疗法在主流医学界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批评,被认为是无稽之谈,视为江湖医术,但是在民间却有众多信奉者,这当然完全归功于鲍林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崇高声望。一般人并没有去深究,鲍林究竟获得的是什么样的诺贝尔奖,仿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人。事实上,他获得的诺贝尔奖,一个是因为基础化学的研究而得的化学奖,一个是因为从事反核试验活动而得的和平奖,都与生物医学无关。鲍林并没有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也没有遵循生物医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在这些领域毫无权威性可言。 事实又是如何呢?医学界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鲍林的观点,一方面指出鲍林及其追随者用以证明大剂量维生素C益处的研究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也设计出更严密的试验进行验证。迄今至少有30个双盲对照试验对大剂量维生素C能否预防感冒进行了验证,结果毫无例外都是否定的:每天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其中,大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大剂量维生素C不能减轻感冒症状,个别结果表明它能够轻微地减轻感冒症状,但不具有临床价值。 研究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对癌症的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失望。美国梅约医疗中心曾经进行了3项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对治疗癌症并无益处。鲍林的学生亚瑟·罗宾逊曾在1973年与鲍林一道创建鲍林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但是他在做动物试验时发现,服用鲍林推荐量的维生素C的老鼠反而更容易患某些癌症。鲍林获悉这个结果后,采取了很不具有科学精神的做法:他将罗宾逊解雇,***掉实验动物,没收实验数据,销毁实验结果。(摘自《北京科技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鲍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林虽被视为天才式的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在生物医学方面却并非权威。 B.鲍林有众多民间信奉者的支持,而主流医学界也没有简单地否定他的观点。 C.鲍林希望通过身体力行和试验证明维生素C疗法的正确性,但他的死可能和大量服用维生素C有直接关系。 D.鲍林出于良知和羞愧,在获悉罗宾逊的实验结果后采取了一系列很不具有科学精神的做法。 2.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有副作用,例如,导致腹泻或增加得肾结石的风险,甚至反而容易患某些癌症。 B.3项双盲对照试验证明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对治疗癌症并无益处,甚至反而更容易患某些癌症。 C.大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不能减轻感冒症状,个别临床试验虽能表明它可以减轻感冒症状,但不具有临床价值。 D.维生素C疗法拥有众多信奉者,这完全归功于鲍林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崇高声望。 3.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反对者众,但鲍林所提倡的维生素C疗法毕竟曾为人们预防某些疾病起到过积极作用。 B.美国梅约医疗中心先后进行的30个和3项双盲对照试验为驳斥鲍林的观点提供了直接依据。 C.从文中我们会发现科学与伪科学较量绝非易事,往往需要多次的试验才能明确结论。 D.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告诫人们不要盲从权威和不要通过服用维生素C来预防某些疾病。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