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大卫·邓比是美国的一个影评人,他在48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在《伟大的书》——重读大学的重要成果——中解释这种行为,

现代文阅读。  大卫·邓比是美国的一个影评人,他在48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在《伟大的书》——重读大学的重要成果——中解释这种行为,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
  大卫·邓比是美国的一个影评人,他在48岁那年重返大学校园,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在《伟大的书》——重读大学的重要成果——中解释这种行为,是因为当年发生在美国知识界的一场争论——西方传统“经典”,是神圣不可侵犯,还是狗屁不是。这些经典作品中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居然能使激进派勃然大怒,恶语相加;又使保守派趾高气扬,志得意满。邓比因此被搞得义愤填膺,却又困惑不已。
  此外,邓比还发现,自己也“正在经历某种危机”。什么危机呢?他说:“我被铸进现代‘活在媒体里’的模子中……我觉得我读过的、懂得的东西在流失。我有的是缺乏知识的资讯、缺乏原则的意见、缺乏信念的本能。”每个人都生活在媒体里,如果说,这就是邓比所谓危机的话,那么,他指的正是那种面对媒体的疲惫感。他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仍然是“认真地阅读”;在他看来,读书“或许可以终止我被媒体吸纳的生活,让我重新找到方向”。
  所以,《伟大的书》不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阅读经典的书,而是一本探讨为何要阅读经典的书。他要我们思考,经典究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说这本书对当下的我们确有针对性或现实意义的话,恐怕就表现在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们大家,都面对着邓比曾经面对的问题。巧的是,很多年来,我也一直做着影评人的工作,也曾陷入一种厌倦的情绪,也并非是对电影或影评感到厌倦,而是厌倦于那样一种“镜像社会”的生活氛围,一种被表征和幻象所塑造的、使人得不到真实感的生活。读这本书,我得到一些启发,我想,我虽然没有条件再回大学重读某一门课程,但我可以尽量做到,以平心静气的阅读,抵抗“生活在媒体中”对人的异化。
  这只是就我个人而言。看一看我们周围,患有此症的也不在少数。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关于“国学”的争论,关于“阅读经典”的争论,几乎就是十几年前发生在美国的那场论战的翻版。无论是支持或反对阅读经典,尤其是国学典籍的,都在实际上离他们所讨论的这些书--文学、哲学、历史的作品--特别远。比如四书五经,它们毫无疑问既是国学,也是经典,但它们真如某些人所言是邪恶的根源,或者如另外一些人所言,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或21世纪的希望吗?得到真实答案的最好办法,就是带着今天所遇到的问题,把这些书认真地读一遍。《伟大的书》很有启示性的一点,就在于他的重读经典,不是单纯的怀旧,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从现实出发,寻找经典和现实的连接点。这是一种积极的读书态度。也就是说,我们阅读经典,目的还是解决今天的问题。经典对于我们还有意义,也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比如他读霍布斯与洛克,讨论的却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群的权利问题,即参与公民事务的观念在今天这个笼罩着个人主义神话的时代,还有什么意义?总之,这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书,却又超越了实用性,表现出睿智的感悟和思考。他提醒我们,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重新获得精神的健康与活力。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影评人大卫·邓比对激进派的言论义愤填膺,对保守派的态度困惑不已。
B.事实上我们周围有为数不少的人患有“‘生活在媒体中’对人的异化”症。
C.本文作者也面对着大卫·邓比曾经面对的问题,也曾陷入一种厌倦的情绪。
D.“镜像社会”指的是一种被表征和幻象所塑造的、使人得不到真实感的生活氛围。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伟大的书》探讨了为何要阅读经典,它具有实用价值。
B.关于国学的争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认真阅读国学典籍。
C.抵抗“生活在媒体中”对人的异化,需要平心静气的阅读。
D.阅读经典是要寻找经典与现实的连接点,而不是精神满足。
3.下列关于大卫·邓比重返大学校园原因的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知识界关于西方传统经典的一场争论令他很困惑。
B.保守派强调知识的重大作用,从而使他急于重发校园。
C.大卫·邓比当时正身陷危机,他有面对媒体的疲惫感。
D.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不再迷茫。
答案
1.A
2.D
3.B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伴随着势不可挡的能耗增长,再加上全社会对环保、节约和生态建设的迫切要求,绿色存储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成为必然的选择。不断增长的存储能耗问题,只能通过创新的绿色存储技术才能有效解决。
  绿色存储是指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出发,用来设计生产能效更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数据存储设备的功耗、提高存储设备性能的技术。绿色存储技术的核心是设计运行温度更低的处理器和更有效率的系统,生产更低能耗的存储系统或组件,降低产品所产生的电子碳化合物。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网络存储技术的能源效率,用最少的存储容量来满足业务的需求,从而消耗最低的能源。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的存储系统最终是存储容量、性能、能耗三者的平衡。
  绿色存储是一个系统设计方案,贯穿于整个存储设计过程。包括存储系统的外部环境、存储架构、存储产品、存储技术、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绿色存储技术更是包括磁盘和磁带系统设计制造、服务器连接、网络架构、文件服务和存储应用软件、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和基于磁带的备份等各个方面的存储技术。目前,常用的绿色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架构优化技术以及存储分层化管理等。
  如今节能环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绿色环保不断努力和无私奉献。关于绿色存储技术的研究正成为整个信息通信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各国政府纷纷牵头推动,厂商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响应。从2006年开始,在每年的全球存储行业的盛会SNW(storage Network World)大会上,绿色存储技术都是最大的热点。在2007年,SNW大会更是倡议成立了以促进能源效率以及厂商间的技术交流,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因为数据存储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目的的“绿色存储促进组织”,其成员囊括戴尔、惠普、IBM、微软、Sun等业界主流厂商。他们相继推出了包括存储硬件和存储软件在内的节能、环保型的存储解决方案,用绿色存储构建绿色数据资源中心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须和必然。
  当然,绿色存储不仅仅是IT产品供应商的责任,也是终端用户的责任,每一个用户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既是绿色存储的驱动者又是绿色存储的实践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作贡献。在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酌大背景下,以及在日益高涨的节能减排和环保至上的呼声下,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研究。绿色存储已是大势所趋。创新的绿色存储技术,将有效帮助我们节省开支和降低能耗,提高管理效率,承载海量数据。
1.下列对“绿色存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的用途在于立足环保节能,设计生产能效更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数据存储设备的功耗、提高存储设备性能。
B.就目前而言,常用的绿色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架构优化技术以及存储分层化管理等。 C.绿色存储是一个包括存储系统的存储架构、存储产品、存储技术及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因素的设计方案。
D.提高所有网络存储技术的能源效率,以最少的存储容量满足业务需求,消耗最低的能源是绿色存储的最终目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势不可挡的能耗增长、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以及日益高涨的节能减 排和环保至上的呼声,使绿色存储成为必然的选择。
B.设计运行温度更低的处理器和更有效率的系统,生产更低能耗的存储软件,降低产品产生的电子碳化合物是绿色存储技术的核心。
C.有关绿色存储技术的研究正成为整个信息通信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绿色存储 技术是每年全球存储行业盛会SNW的最大热点。
D.数据存储带来的环境影响,降低了能源效率,滞后了厂商间的技术交流,“绿色存储促进组织”就是为改变这一现状而成立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绿色存储将重点研究存储容量,存储容量越大越好。
B.绿色存储是大势所趋,我国绿色存储如果滞后,IT产品供应商应负主要责任。
C.简言之,在环保理念下的低碳化、高利用率的存储就是文中所述的绿色存储。
D.使用了绿色存储技术的新一代电脑将价廉物美、省电省能、体积小而内存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关汉卿不朽
夏 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金元间解元”小说 ,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 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 ,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2.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自铸伟词”,指关汉卿创作戏曲——自己铸造武器,冒死同元朝统治者作斗争。
D.他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南吕 一枝花》不是关汉卿自然主义的自述,而是故作轻狂以冲淡政治色彩。
B.文中用来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有:“不可能”、“想象之谈”、“很片面”等等。
C.作者对元明两代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说法,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D.语段有立有驳,“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是立,对人们的四种说法是驳;论据充分有力。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解决了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B.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3.“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锁在箱子里的思想
杨汉光
  爷爷是个人人崇敬的思想家,我从小喜欢读他的著作。中学毕业时,我很自然报考了文科,准备将来和爷爷一样,做个思想家。爷爷却皱起眉头说:“做思想家有什么好?还是考理科,学点实在的东西吧。”
  我不听爷爷的劝告,最后还是坐到大学的教室里,学起哲学来。我开始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痛苦地发现:爷爷其实是个毫无思想的人,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思想。
  四年大学的重头戏是写毕业论文,我鬼使神差地想写爷爷,题目叫《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看着这个题目,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我把提纲拿给指导老师看。他还没有完就跳起来:“你疯了!如果你敢写这个论文,我就不认你这个学生。”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怎么能只贩卖别人的思想而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暗中继续写那篇《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写成后,我起了个“小丁”的笔名,将文章寄给杂志社,一直寄到第八家,才成功发表。文章登出来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我,更多的人维护爷爷,两派激烈争论。我自然冲在最前头,有一阵子,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参加论战。我对爷爷太熟悉了,每篇文章都打在他的七寸上,弄得爷爷的追随者暴跳如雷。论战正酣的时候,父亲打电话来,说爷爷想见我,叫我马上回去。
  我很不情愿地回到家,爷爷在书房里,他说:“小丁同志,请进来。”
  我走进爷爷的书房,忐忑不安地问:“爷爷,您怎么知道小丁是我?”
  “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想不知道都难啊!”爷爷坐在太师椅里,他瘦多了,脸上的皱纹折叠得厉害。爷爷的目光也大不如前了,好像两把燃烧了八十年的火炬,正在渐渐熄灭。一向强大的爷爷,转眼间成了个可怜的老头。看得出来,“小丁”同志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爷爷说:“我拿样东西给你看。”他从太师椅里站起来,可身体一晃,踉跄了一下。我赶紧伸手去扶爷爷,没想到爷爷轻飘飘的,我没用多大劲,就把他带离了地面。
  我难过地说:“爷爷,您太轻了。”
  爷爷指指书柜顶上一个大箱子:“把那个箱子拿下来。”
  打开箱子里面是爷爷的手稿,满满一箱。爷爷抽出一叠手稿递给我:“你看看。”
  我才勉强接过手稿,敷衍说:“好,我拿回房里看。”
  爷爷猜透了我的心思:“你现在就看。”
  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读爷爷的手稿。出人意料的是,爷爷的手稿和他出版的那些著作竟然完全不同,字里行间充满真知灼见,发前人所未发。我越读越佩服,最后彻底投降了:“爷爷,您太棒了”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读完爷爷的手稿。爷爷是个真正的思想家。
  这么好的手稿,为什么不拿去出版呢?我疑惑不解,爷爷淡然一笑:“正因为没拿去出版,我才能活到今天。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你一个读者,已经是破例了。”
  把一生的成果锁在箱子里,这样活着跟死去有什么不同?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无论如何要拿他的手稿去出版。爷爷只好让步说:“好吧,但你要让我最后修改一次。”
  当晚,爷爷在书房里修改手稿,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没出来。我怕他累坏,就去看看。推开书房的门时,我惊呆了。爷爷坐在太师椅里,面前是一堆纸灰,他手里还拿着一张未烧完的手稿。
  “爷爷,您怎么把手稿烧了?”
  我连问几声,爷爷都没有回答。摸他的额头,冰凉,爷爷已经去世多时了。
  我把地上的纸灰捧回箱子里,锁好,那是一个思想家不敢让人知道的思想。
1.理解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爷爷,您太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您太棒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设计“我”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么看待爷爷的这种处理世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