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29岁的刘刚和44岁的王旭两位农民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29岁的刘刚和44岁的王旭两位农民工歌手光着膀子在出租屋翻唱歌曲《春天里》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后,迅速红遍网络。 从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到普通网友,不约而同地为同一首歌曲“热泪盈眶”,我们究竟为何“情不自禁”“怆然涕下”?究竟感动什么?显然,真正打动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两位歌手歌声的朴素酣畅,也不仅仅是两人人格精神的坚韧执著,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存留着的那份悲天悯人的人生情怀,难以释怀并感同身受的人生迷惘—它深深触及了我们心中最柔软、敏感的一部分。一如歌里所唱的,“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 因何有“更深的迷惘”?虽然,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打破了种种身份樊篱,从“身份走向契约”已成为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但特权魅影下的“身份决定命运”仍然挥之不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不断加强。 就此而言,“春天里”的“迷惘”,既是对现实生活处境的迷惘,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消除“春天里”的“迷惘”,需要充分地尊重和善待权利,实现基于公民权利的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比如尊重和善待基本的民生权利,如平等公平的教育权、劳动权、健康权、养老权、居住权,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尊重善待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如此“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的公平正义,才是真正的“春天里”。 1.农民工版《春天里》为何让人热泪盈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消除人们在“春天里”的迷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两位农民工歌手唱得朴素酣畅; (2)两位农民工歌手具有坚韧执著的人格精神; (3)歌曲唱出了人们心中对生活处境的迷惘,唱出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意对即可) 2.一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二是指人们期盼的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的公平正义。 3.(1)充分地尊重和善待权利,实现基于公民权利的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 (2)破除“身份决定命运”的樊篱。 (3)尊重和善待基本的民生权利。 (4)尊重善待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播出了一个“家有神童”的节目。在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很可爱的小孩,别看他们不过三五岁,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或者识字,或者计算,或者念外语……的确不愧“神童”的称号。他们的父母也满心欢喜地出现在屏幕上,向观众介绍孩子的情况。我看了也是满心欢喜。这些神童成年之后的成就,一个八十老翁当然是无法亲见了,但是我愿意向他们表示我最良好的祝愿。 我在看这个电视节目的时候,很自然地又想起王安石的那一篇有名的《伤仲永》了。他文章的标题不用“书神童方仲永事”,而用了个“伤”字,表达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他的写作倾向。 方仲永大约比王安石小一岁,江西金溪县农家子弟,五岁就开始作诗,于是人们就以神童看待他了,还时不时让他来一点现场表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家有神童,当然是一笔资源:“以钱币乞之。”他这个农民家庭似乎也有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趋势,偶尔也成了士人的宾客。他父亲很高兴,很满足于他这宝贝儿子给他带来的眼前的快乐和收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故事说到这里,已经使人觉得有点悲哀:这岂不是和展览珍稀动物来收一点门票有点相似么? 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王安石在舅父家里遇到他了。这个五六岁时就能够作诗的著名神童,这时当然也还能作诗,不过,“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又过了七年,这时,都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王安石再向舅父打听他,得到的回答则是:“泯然众人矣。”过人的智慧已经不见踪影,完全成了芸芸众生之中的普通一人! 从方仲永的事例,王安石感到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哪怕是神童,也必须受教育,进一步开发其智力。不过,王安石说的“受教育”,却不一定是按照现行的学制按部就班地念下去的意思。现行学制是按照一般智商水平的学童设计的,让智商特高、领悟力特强的神童去迁就智商一般的同学的那种进度,可能会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厌倦。这里就有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若干年前曾有媒体报道:科技大学办有少年班,大约也就是考虑到因材施教的问题。算来当年入学的少年,现在也应该是三十岁以上的人了,其中想必也有人成为各学科的中坚了吧。只是似乎未见后续报道,不知其详了。就我知道的,像美国的比尔·盖茨,就是事业有成的神童,可是他有从正规学校退学的经历。恐怕可以说,他的退学,对于事业的成就不但是无害,反而是有益的。 家有神童,可喜可贺。这不只是一家的喜庆,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一笔资源。重要的是,一定不能让他由神童逐渐蜕变为一般人,而要好好教育他,找出一个最适合他成长、发展的方法去教育他。(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方仲永终成“普通一人”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以神童看待他,使其飘飘然。 B.家人将其当“珍稀动物”展览使其心灵受到伤害。 C.“父利其然”而又未能接受后天的教育。 D.“环谒于邑人”,沉迷于眼前的收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三五岁,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能识字、会计算、能念外语的小孩,的确可以称得上“神童”。 B.王安石的文章用“伤仲永”而不用“书神童方仲永事”作标题,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同情。 C.方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过人的智慧已经不见踪影,完全成了一个普通的人。 D.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哪怕是神童,也必须接受教育,进一步开发其智力,才不会蜕变为一般人。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因材施教”会让那些智商特高、领悟力极强的神童成年之后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B.现行学制是按照一般智商的学童设计的,那些智商特高、领悟力特强的神童不适应这种学制。 C.当年进入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都已毕业,有的可能已经成为各学科的中坚了。 D.比尔·盖茨是事业有成的神童,从正规学校退学,对他成就事业是有益的。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使神童蜕变为普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彼时,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一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美国次级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一夜间席卷全球。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他不怪妻子,一点也不怪她,只是委屈了儿子,只有6岁的孩子要面对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可能此生再也见不到的父亲,一份从此寄人篱下的生活。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来之前他便想好了,陪娘过完这个中秋,自己便彻底离开那座城市,浪迹天涯,走到哪儿算哪儿,他甚至希望,自己会因为某个意外而丧命,那样,所有的烦恼便会随之消失。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而且,只有一会儿,他便适应了这种暗淡。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 那个时候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 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娘不喝酒,也很少说话,偶尔夹口菜,更多的时候,娘只是乐呵呵地瞅着他们兄弟俩。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得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白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100的,还有一叠散的,有50的,也有10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第三至六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水塔上的小白杨 李首峰 |
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而小白杨是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总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并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跟儿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小白杨虽然已经站稳脚跟儿,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放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十、上百年,却还在耐心地等待。种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急什么呢? 天无绝人之路。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水塔上的小白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小白杨“站稳脚跟儿”的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分析文中“小白杨”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悲悯生命 毕淑敏 |
科技发展了,现代人读的是电子读物,乘的是波音飞机。作家,比以前不好当。你能看到的书,他人也能看到。你能参观的自然景点异域风光,别人也许去过得更早更多。从前的诗人,骑一小毛驴,走啊走,四蹄就踏出一首千古绝唱。现代你就是跨着登月火箭,也是干抓一把火山灰阑珊归来。 也许是不自信,我基本上不写游记,不写历史,不写我的时代以外的故事。我将笔触更多地剖向我所生长的土壤,目光关注危机四伏的世界。 写作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光荣与梦想(绝无贬低专写短篇小说的大师的意思)。几年前,当我决定开始写作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具体写什么内容,一时拿不定主意。经过多年储备,很有几份材料,是可以写成长篇小说的。它们像一些元宵的胚芽,小而很有棱角地站在我的糯米面箩里,召唤着我,期待着我均匀地摇动它们。让它们身上包裹更丰富的米粉,缓缓地膨胀起来,丰满起来,变得洁白而蓬松,渐渐趋近成品。 委实有些决定不下。想写这个,那个又在诱惑。放下这个,又觉得于心不忍。后来我很坚决地对自己说,既然对我来说,哪个都敝帚自珍,就想一想更广大的人更迫切需要什么。我是一个视责任为天职的人。这样一比较,对于毒品的痛恨和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就凸现出来。也许是我作过多年医生的经历,同病人携手与死亡斗争,我无法容忍任何一丝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也许是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当兵的十几年生涯,使我痛感生命是那样宝贵与短暂,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 一位屡戒屡吸的女孩对我说,她是因为好奇加无知,才染上毒瘾的。我说,报上不是经常宣传吗,你为何置若罔闻?她说,我们不看报。看了也不信。如果你能写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让更多的人早点读到,也许可以救命。 我不相信文学有那么大的效力,就像我当医生的时候,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但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我要用我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 整个《红处方》的写作,是离开北京,在我母亲家完成的。有朋友问,你写作此书的时候,是否非常痛苦与沉重?我说,不是。当我做好准备进入写作状态时,基本上心平气和。我知道要走到哪里去,何地迂回,何地直插,胸中大体有数。长篇小说是马拉松跑,如果边设计边施工,顿挫无序,是无法完成整体设计的。 每天早晨按时起床,稍许锻炼后,开始劳作,像一个赶早拾粪的老农。母亲为我做好了饭,我不吃,她也不吃。在这样的督促下,我顿顿准时吃得盆光碗净,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大约三个月后,初稿完成了。我把它养在电脑里,不去看,也不去想。又大约三个月后,最初的痕迹渐渐稀薄,再把初稿调出。陌生使人严格。看自己的东西,好像是看别人的东西,眼光沉冷起来,发现了许多破绽。能补的补,能缝的缝,当然最主要的是删节。删节真是个好帮手,能使弱处藏匿,主旨分明。 书出版后,很多电视台来联系改编电视剧的事,前后大约有几十家吧。天津电视台的导演和制片人,往返多次,同我谈他们对小说的理解,我被他们的诚意所感动。说,那我就把《红处方》托付给你们了,希望你们郑重地把这件事做好。我想表达对生命的悲悯与救赎。 1.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悲悯生命”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谈“对毒品的痛恨和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一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末尾写到“很多电视台来联系改编电视剧的事,前后大约有几十家吧。天津电视台的导演和制片人,往返多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
老树 白来勤 |
土院中央有棵老树,生得虎爪龙鳞,老气横秋,怪模怪样。树干像松,树叶如槐,开花若榆钱,结果似仁丹,气味犹香椿,一如男主人喜怒无常狐疑多变的脾性;树体不高,粗壮之躯需二人合抱,恰似男主人肥胖且显臃肿的身材。 这棵树的存在,曾引起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因为人触树液,奇瘁难耐,高烧不退;畜食树叶,浑身痉挛,必死无疑。故连鸟雀也不敢在其枝条间搭巢垒窝,自然其绝少有病虫害,犹如男主人与众邻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年逾九十,无病无恙。植物学家查遍典籍也找不出该树的学名、俗名及英文名。将其果实带回种,不发芽;将其枝条带回插,不生根;将其根须带回栽,既不发芽也不生根,刨出看时,已化为腐朽。“树挪死,人挪活嘛!”男主人鄙夷不屑地瞟了瞟植物学家们。 因为这棵树的存在,这座土院里寸草不生,殃及邻家的树木也半死不活。主人的两个儿子曾试图给院里栽些其他树木花草,皆在这棵老树的阴翳中夭折。如同男主人古怪的脾性使父老乡亲绝少踏入这座土院,也使男主人儿子的朋友们望而却步一样。所以,这座土院内总是死一般的沉寂。 男主人的两个儿子曾不止一次给男主人“进谏”,希望能伐掉这棵老树,不能任它这样“一木独秀,万木萧疏”,男主人不同意,态度犹如不同意他俩干其他悖其意志的事情一样坚决。 慢慢地,启蒙儿子、教导儿子甚至身体力行“敢为常人所不敢为”的男主人,成了儿子“敢为常人所不敢为”的绊脚石。当儿子们难以搬掉它时,便开始诅咒他尽早离自己远去。 不知是天意还是儿子们的诅咒发挥了奇效,男主人终于带着无可奈何的苦笑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撒手西归。在埋葬了男主人的第二天,他的儿子们便一起动手,将土院中的那棵老树连根刨出,浇上汽油,付之一炬。沉闷的小院顿时豁然开朗。 一年后,这座土院里鸟语花香,左邻右舍乃至全村万木争荣,男主人的两个儿子按各自思路创建的事业蒸蒸日上。 植物学家慨叹:一个活化石消失了! 父老乡亲狂欢:一个老祸害斩除了! 男主人的两个儿子神情一振:精神枷锁打破了! 男主人的幽灵在儿子的梦中哀叹:你们,背叛了我…… 人世间,有抱残守缺的爱,更有革故鼎新的恨。 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总会给一些人带来铭心刻骨的痛苦,碍于情面、友情、亲情以及别的各种情分,人类文明的步伐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许多、许多……面对老树的悲剧,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选自2010年第7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人世间,有抱残守缺的爱,更有革故鼎新的恨”,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围绕一棵老树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概括老树的特点和男主人的性格特征。 (1)老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请简析男主人的两个儿子希望伐掉这棵老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