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怀念萧珊(节选) 巴 金  梦魇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间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怀念萧珊(节选) 巴 金  梦魇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间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怀念萧珊(节选)
巴 金
  梦魇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间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的日子啊。不仅是六年,从我开始写这篇短文到现在又过去了半年,半年中我经常在火葬场的大厅里默哀,行礼,为了纪念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起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给我写信,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她在中学念书,看见我以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住了一个短时期,又出来进另一所学校。倘使不是为了我,她三七、三八年一定去了延安。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我那两册《旅途通讯》中就有一部分这种生活的记录。四十年前有一位朋友批评我:“这算什么文章!”我的《文集》出版后,另一位朋友认为我不应当把它们也收进去。他们都有道理。两年来我对朋友、对读者讲过不止一次,我决定不让《文集》重版。但是为我自己,我要经常翻看那两小册《通讯》。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忙碌、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到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协分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们的前途忧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筋疲力尽,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选自《随想录·怀念萧珊(四)》,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在节选部分,巴金先生简要回顾了自己与萧珊相识、相知到相依为命的历程,在这些文字中,你看到的萧珊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怀念萧珊的文章中,作者却写了萧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她翻译的外国小说“译文并不恰当”,“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等,你是怎样看待作者这些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回忆性散文具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萧珊是一个心地善良、为人诚挚、热爱工作,对文学充满喜爱的文艺工作者形象,她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家人,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却又无力反抗当时社会给予她的不公正待遇。(意思对即可)
2.这是作者对自己的爱妻的深刻的理解。作者对萧珊这些性格特点的认识,丝毫不损伤萧珊的形象,也丝毫不消减作者对爱妻的怀念。这样写更真实,更符合巴金“说真话”的性格,因而也最感人。(意对即可)
3.这篇散文情深意远,正气磅礴。记人叙事多用白描,淡淡的几笔,却使人物神情毕现,感人弥深。文笔如行云流水,明快畅晓,处处放笔,而又时时节制。在如泣如诉的回忆中,倾吐了作家对亡妻那绵绵不绝的情怀,渗透了作家对历史深刻的思索。(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
黄伯易
     我在旧制中学曾读过康有为、梁启超不少文章,随着时代转移,思想也起着变化,然而对这两位在近代史上曾起过启蒙作用的大师始终怀着敬仰之情。1921年,我在南京进了东南大学。听说梁启超受聘清华、燕京作教授,住在清华园,闭门看书,不问政治,我心想他真是无比清高。1922年夏初,我一到学校就听到梁启超、杜威、胡适受聘到南京讲学的消息了。
  我第一次见到梁启超,是在暑期学校的欢迎大会上。大会开完,同学们挤到食堂,对大师们的仪表品头论足。有人说想不到杜威不过是一个瘦老头,并给江亢虎的高扣胡适的矬起了外号,说胡适不像一个学者,倒像花牌楼的商人。我注意到许多同学对梁启超却具有较好的印象——首先是他的谦虚态度,不似胡适等人讲话那样目空一切。有人学着他夹带云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我梁启超一定要学习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攻错。”梁先生广额深目,精力充沛,语音清晰,态度诚恳。
  连续几个星期日,我同几个听课的同学到成贤街宿舍看梁先生。他治学勤恳,连星期天也有一定日课(工作计划),不稍休息。他精神饱满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右手在写文章,左手却扇不停挥,有时一面在写,一面又在答复同学的问题。当他写完一张,敲一下桌面,让他的助手到另室取华文打字机的打印稿,一篇还未打完,第二篇稿又摆在桌面了。无怪梁启超是一个多产作家。其实还不止此,他每天必得看完《京沪日报》和一本与《新青年》等齐厚的杂志,还得摘录必要材料。每天固定要读的日文和中文书籍纵在百忙中也全不偷懒。他好像善于五官并用,不但不致令人感觉冷漠,反而从他的一颦一笑的问答中流露出热情。他经常以“万恶懒为首,百行勤为先”来勉励同学。在勤恳治学方面,梁先生确是做到了以身作则的。
  梁启超在南京第一次专题讲座,讲题是《为学的兴趣》。在这次讲演时,听众挤满了一字房会场,超逾预期的效果,不是偶然的。在他讲词的结构上,直接采用了古文《七启》《七发》的谋篇布局——从批判一切生活烦琐,最后表达出自己的高超趣向。例如:“有人说吃酒有兴趣,醉了怎么样?又有人说赌钱有兴趣,输了怎么样?……把我梁启超烧成灰来作化学分析——也只有一点为学的兴趣。”(节选自《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原文有删节)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是“东南大学时期的梁启超”,为什么在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还要写到杜威、胡适等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节选的这段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梁启超先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样是回忆梁启超先生的文章,两文在语言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文中画线句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节选部分的内容,简要概括“神舟”五号发射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九天牵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
本报记者 钱晓虎 丁海明 通讯员 杨冰
  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9月28日下午,记者和航天科技人员一起,屏息凝神、严阵以待,静静守候巡天英雄从九天归来。中央大屏幕上,一条条平滑的红色曲线标示着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迹;操作台前,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测控数据……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16时48分,绕地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大西洋上“远望三号”的测控弧段。这是“神七”绕地飞行的最后一圈。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的左侧:3名航天员正从容地做着最后准备。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第一次调姿指令穿越太空飞向神舟七号飞船。那一刻,飞控大厅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
  回家的时候到了!右侧大屏幕的三维动画显示:飞船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这是飞船返回地球最关键的一步!此时,大厅里已有人在轻轻鼓掌。
  “飞船姿态正常!”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各种图形、表格、曲线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飞行轨迹与预定轨道严丝合缝!中央大屏幕上,一个黄色的小亮点正在划过非洲大陆、划过印度洋,直奔祖国上空而来。
  “轨返分离!”17时12分,随着总调度一声指令: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成功分离,迷人的桔红色返回舱缓慢脱离母体,落向地球。
  “黄河发现目标!”“神七”返回舱被国内测控站捕获。此时,“神七”返回舱摄像头传回的画面再次引来一阵惊叹:一片洁白的雪山出现在大屏幕上!那一定是我们的喜马拉雅雪山,有人在猜测,脸上写满了喜悦。
  “敦煌发现目标!”17时19分,“神七”返回舱沿着预定路线向落点飞奔而去,离最后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穿越黑障区时,一个小亮点突然出现在左侧大屏幕上,测控站的光学观测设备已成功将她揽入怀中!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回收二号发现目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报告飞向北京飞控中心!大厅内,聪慧睿智的专家、肩负千钧的指挥操作人员和各系统试验队的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台上不断跳动的参数,等待着惊心动魄的时刻到来——
  17时24分,激动人心的一幕从千里之外传来:蓝色天幕下,红白相间的降落伞花,像一朵绚丽的云彩,飘然降落九天!
  17时29分,航天员翟志刚报告:“主伞工作正常,感觉非常好!”接着又传来刘伯明和景海鹏的报告:身体感觉很好!
  17时37分,在一架搜救直升机的护送下,“神七”飞船轻盈而迷人的身躯稳稳地降落在预定地区。
  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在大厅。红色调的中央大屏幕上,“热烈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巨幅标语把气氛推向高潮:科技人员们激动地相拥相抱,泪水与汗水交织在脸上,喜悦与自豪交融于心田!此刻,整个航天城,变成欢乐的海洋……(选自《解放军报》)
1.文章中不断地出现具体的时间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标题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细节描写较为出色感人,请作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这篇新闻特写的内容,谈谈这类文章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人类首次“登陆”火星  
  人类终于“踏上”了火星。名为“火星500”的首个火星登陆模拟计划目前正在成为世人的关注焦点,目前,已分批送出了两批宇航员“去火星”,其中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这个模拟项目庞大而细腻,模拟了人类登陆火星后的各种活动和迹象,主要关注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上周,这些“远征勇士”终于“抵达”了火星,并进行了模拟火星活动。模拟30年后的工作
  莫斯科时间14日下午1时,第一批两名宇航员成功“登陆”火星。这算是今后人类真正在火星上留下脚印之前,尝试迈出的“一小步”。
  经过8个月“与世隔离”的“航行”,俄罗斯和意大利的两名宇航员终于穿上了沉重的白色宇航服和笨拙的宇航靴,离开太空舱,小心翼翼地踩上火星红色的土地。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位处莫斯科的研究中心内。
  与此同时,在相隔不远的太空控制中心中,俄罗斯和欧洲最顶尖的太空专家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发来的同期视频,他们眼见着两位宇航员走起了太空步,耳边传来类似走在火星表面上时才发出的“咔嚓”声。
  “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VitalyDavydov)说,“宇航员们感觉良好。”不过,他也说,他们身着重达32千克的太空服,还得背着硕大的氧气罐,摇摇晃晃地走在坑坑洼洼的沙地中并不容易。
  两人试验性地走了几步,然后将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旗,以及欧洲航天局(ESA)的旗帜插在了“火星”地面上,随后又采集了一些土壤样本。目前,人类的计划是,在2040年之前,能够在真正的火星上做这些事情。
  此次“火星登陆”原计划要行走93分钟,但是最后缩减为50分钟。目前,没有人对这一变动做出解释。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
  “火星500”计划总共将持续520天,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着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过程。
  2月1日,模拟飞行器“到达”火星。2月14日,试验登陆舱与主舱“分离”,第一组小组“登陆”火星,其他人则留在“轨道”上。2月18日,小组人员进行更换。
  这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实验实体是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的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进行的,实验则由欧盟航天局设计组织。参加“火星500”项目的六名志愿者宇航员分别来自俄罗斯、中国、法国和意大利。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作为第二批“登陆”人员在当地时间18日替换已登陆的意大利志愿者。
  这是人类第一次模拟登陆火星,实验主要集中模拟长途太空旅行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历时500天的模拟飞行中,这六名20到30岁的宇航员们都身处模拟太空舱内,与外部的联系都十分有限。实验甚至特意设计了一段长达20分钟的登陆延误。因此,宇航员们必须体验长时间的隔离、长途跋涉及机械故障等多重压力。
  成功“登陆”火星之后,除了提取样品之外,小组还将测量模拟火星的磁极,以及用当年俄罗斯人登陆月球时所设计的测量工具来做一些地面实验。
  目前,俄罗斯已经表示将可能和美国宇航局合作,在20到30年内向火星发射真正的飞行器,不过经过这次模拟登陆测试,一些宇航官员们认为,这个时间可能会更缩短一些。“20年将会是准备这一太空旅行的合适的时间。”达维多夫说,“我觉得这很可能实现。” (摘自2011年2月20日《新京报》,记者:金煜)
1.这篇新闻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模拟30年后的工作”一部分中,作者先说这是“一小步”,后来又引用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的话,说“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前半部分和“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部分的内容,简要概括人类登陆火星所要克服的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