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简答题(10分)【小题1】潇湘馆的环境与林黛玉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联?(4分)【小题2】《红楼梦》第41回,妙玉和宝、钗、黛三人在栊翠庵吃“梯己茶”时,妙

【题文】简答题(10分)【小题1】潇湘馆的环境与林黛玉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联?(4分)【小题2】《红楼梦》第41回,妙玉和宝、钗、黛三人在栊翠庵吃“梯己茶”时,妙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简答题(10分)
【小题1】潇湘馆的环境与林黛玉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联?(4分)
【小题2】《红楼梦》第41回,妙玉和宝、钗、黛三人在栊翠庵吃“梯己茶”时,妙玉有哪些言语举动? 她著名的“品茶之道”是什么内容(用小说原话回答)? 这些反映了她什么样的品行?(6分)
答案
【答案】
【小题1】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是林黛玉孤标傲世的性格象征,另外,竹影参差,苍苔白露,清幽中处处是凉意与凄清,也衬托出林黛玉孤苦无依的处境与凄苦的心境。
【小题2】嫌刘姥姥吃过的茶杯脏,吩咐人搁在外面,不要了;笑骂宝玉海饮的行为,讲品茶之道;笑斥黛玉是俗人,将梅花雪水误识为“旧年雨水”。 “品茶之道”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 这些反映了妙玉高洁脱俗的品行特征。
解析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的关系的理解。
考点:名著阅读,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的熟悉程度及理解程度。
考点:名著阅读,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举一反三
【题文】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凤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
B.《红楼梦》中,元春命运决定贾府的兴衰。元春进宫,贾府进入繁荣时期;元春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元春生病暴毙,贾府随之衰败。
C.宝玉身上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宝钗则有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红楼梦》)
D.元春省亲时,对宝玉命名亭台轩馆之事大加赞赏,并亲自提笔为自己喜爱的几处楼馆赐名,大观园、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等楼馆都是元妃赐名的。(《红楼梦》)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3分)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这是谁说的话?她因为何事而说此话?她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有关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的是                                       (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按鲁史《春秋》顺序编写的,因此又称《左氏春秋》。
B.《战国策》是汉代刘向所著,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C.《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D.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忏悔录》。作者叙述自家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的悲惨遭遇,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从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琵琶行》《长恨歌》都是他的代表作。
C.《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洛罗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个人身上也存在对比,如卡西莫多虽然丑劣不堪,心灵却高尚无比。
D.《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