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日渐复兴的美好家园。材料一 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美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日渐复兴的美好家园。材料一 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美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日渐复兴的美好家园。
材料一 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富裕强大却山秃水臭同样不是美丽中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就必须科学应对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生态系统的退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美好家园。
材料二 建设美好家园,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运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知识分析材料二。
材料三 战国时期,荀况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也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从“载舟覆舟说”到“人民观”的演变的认识。
(4)材料三蕴涵了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哪些道理?
答案
(1)①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生态环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企业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节能减排,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③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坚持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2)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②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③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了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体现了党坚持民主执政。
(3)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新时期的“人民观”体现了这一点。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新时期“人民观”强调我们的党和国家***都是人民的公仆,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从建立在“君”与“民”关系基础上的“载舟覆舟说”发展到反映公仆与人民关系的新时期的“人民观”说明了这一点。
(4)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从战国时期的“载舟覆舟说”发展到今天的 “人民观”体现了这一点。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体现了这一点。③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符合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解析
第(1)问,要紧扣应如何建设美好家园的答题指向,把握材料中涉及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要求、实现永续发展及科学应对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挑战等信息,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角度,调动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经营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要注意设问限定的知识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所以结合材料,调动党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知识进行分析。第(3)问,首先要弄清建立在“君”与“民”关系基础上的“载舟覆舟说”与新时期的“人民观”这两种观点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调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等知识分析说明。第(4)问,根据要求梳理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知识,结合材料中的“载舟覆舟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新时期“人民观”的内涵等,调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等知识进行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环境保护法》已显现出诸多不适应。北京某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坦言,在基层执法过程中经常遇到执行难的问题。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一审后,公开草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环保部(国务院主管的政府部门)也借此机会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
材料二 经济发展,内需为重。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工作的重点,必须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环保法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与环保部之间的关系。
(2)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材料二中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如今我国正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已成为共识。促使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用在家庭食品消费方面的支出逐步减少
B.国家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
C.食品供应增加造成食品价格持续下降
D.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某校高三(1)班的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围绕“我国的文化发展”主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和探讨的问题,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小组】——文化消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了以下数据:
2002-2012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相关数据(元/人)
年份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可支配收入
消费支出
文化消费
纯收入
消费支出
文化消费
2002
7703
6030
407
2476
1834
47
2006
11 759
8697
591
3587
2829
74
2012
21 810
15 161
1102
6977
5221
165
注:①2012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之比为196∶111∶119∶100;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1%、6.5%、6.6%和5.5%。②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
(1)结合图表(含注)反映的信息,概括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运用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应如何进一步释放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
【第二小组】——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本组同学对近段时间比较火的几档综艺节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3年我国新开播的综艺节目都是引进国外版权,同时还有许多电视台准备加入引进的队伍。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了两种观点。观点一:综艺节目在中国起步较晚,“拿来主义”是一个必经之路。观点二:盲目跟风引进国外节目,不利于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
(2)选择一种你赞成的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第三小组】——立足实践,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组同学走访了该省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浓园国际艺术村。他们了解到该艺术村自创建以来,陆续为省内200多位美术家免费提供工作室附带居室;在园内修建了大型展览厅和销售厅,为美术家免费包装展、销作品。美术家们在艺术村可以近距离地感受社会生活,可以在一起切磋技艺、提高素养,通过开办美术培训班为培养新人贡献力量,逢年过节则为农民群众写春联、作年画等。2013年“闹春展”期间,美术家们“接地气”的作品受到参观者的热捧,也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该艺术村的经验对文化工作者创造与实现价值有何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图中的曲线表现的变动关系必须是(  )
A.x表示社会劳动生产率,y表示商品价值量
B.x表示恩格尔系数,y表示家庭生活水平
C.x表示人民币汇率,y表示外汇汇率
D.x表示居民收入水平,y表示居民消费水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亿万观众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舌尖上的浪费”,却正在成为侵蚀中华民族勤俭持家传统美德的一种恶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在餐饮行业树立文明、健康、科学、勤俭的风尚,中国烹饪协会倡议:餐饮企业要在店堂的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反对铺张浪费、倡导节俭用餐的相关提示牌和标语,营造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顾客吃多少点多少,理性消费;主动为顾客提供环保餐盒,用于剩菜打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外送外卖业务,在大型宴会上提供自助餐服务。
材料二 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传承,崇尚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的好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奢侈之风盛行,侵蚀着党的肌体健康,损害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对此,******指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1)结合材料一,说明餐饮行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举措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政治学依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