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材料一:图一 1978---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0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材料一:图一 1978---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国家统计局) 注:我国财政收入1978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14.6%,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表一 1978——2012年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 就业人员
| 人均受教育年限
| 普通学校本专科招生人数
| 生产故 事影片
| 居民预 期寿命
| 1978年
| 40152万人
| 5.2年
| 40万人
| 46部
| 67.8岁
| 2012年
| 76704万人
| 8.9年
| 689万人
| 745部
| 74.8岁
|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有关知识,阐述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10分) |
答案
(1)图一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GDP、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3分)但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说明收入分配存在不公现象。(3分)表一表明我国的教育、文化、就业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材料说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分) (2)35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分)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不继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进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分)当前我国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紧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分)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分) (3)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4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深入,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诸多领域的改革,因此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分) |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知识点; 第(1)问: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属于“图表类”主观题,认真分析图,首先读图表的标题,由此可明确要分析的主体,把图中的项目一一分析即可;最后说明反映的问题:收入分配存在不公现象,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2)问:本问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在“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所以考生分析改革的意义时要从这些角度出发,其意义主要可以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进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区域发展等角度作答。 第(3):哲学试题,角度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因类试题,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考生只要立足该知识点作答即可。 |
举一反三
(30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 图 2008—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及老龄化比例
注: ①当某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老龄化社会。 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中国为3870美元,美国为10645美元。 表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年份
| 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比重(%)
| 需要长期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万)
| 2008年
| 0.76
| 1370
| 2010年
| 1.11
| 1530
| 2020年
| 7.0
| 2100
| 材料二: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老龄产业,向老年人提供适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培育养老服务市场,让老年人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 (1)指出材料一图17和表的信息。(6分) (2)运用生产和消费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2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如何破解“老有所养”这一社会问题。(12分) |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新非公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进一步扫除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等领域的障碍。这表明 ( ) 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了贯彻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性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③市场规律进一步得到了尊重 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扫清了 |
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②耕地保护制度可以暂时放松 ③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
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下列对乘数效应表述正确的是: ①政府投资扩大,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 ②国家增加税收,社会总需求和总投资就会下降 ③居民增加消费,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互补商品涨价,会使得两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重新定义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小题1:对市场的作用的认识由最初的“基础性作用”重新定义为“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①发展着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认识具有不确定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小题2: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老年消费者这轮“夕阳”可以成为推动 GDP 发展的一轮“朝阳”。而我国因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即使是“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也很难感受到“银发经济”这四个字的份量。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充分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使价值规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符合 ②深化改革,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③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与老年消费的客观联系,拉动经济增长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国不适合发展“银发经济”,而应大力发展“朝阳经济”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