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中部某地区城乡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统计表注:在过去的十多年,该地区年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 5%;财政支出中,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中部某地区城乡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统计表
注:在过去的十多年,该地区年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 5%;财政支出中,社保支出的比例年均增长2%。 材料二:2009年我国在3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中央财政安排了30亿元。对东、中、西部试点省份,给予不同比例的补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将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 材料三: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1)材料一表明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0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哲学意义?(10分) (3)结合材料三,用政治常识分析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0分) |
答案
(1)材料一表明中部某地区城乡社保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但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1分)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使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长。(1分)积极作用:①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3分)②提高农民福利,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新农村建设。(3分)③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维护农村社会稳定。(3分) 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1分) (2)①有利于从实际出发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的稳定(或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也可)。(4分)②有利于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3分)③有利于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改革的发展。(3分)(若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中央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体现了党的宗旨。(3分)②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中央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分)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党应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分)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利于保证党的政治领导。(1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材料: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桂、滇、黔、川、渝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温家宝总理亲临云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明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各项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云南旱灾地区政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互助互补,抗旱救灾。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各级政府是如何搞好抗旱救灾工作的?(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主要矛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分析各级党委政府所采取的抗旱救灾工作的各项措施。(10分) |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做法的是( )A.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B.某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C.某市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允许污染严重的企业进驻市区经营 | D.在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哈尔滨市政府要求企业坚定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
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要求有( ) 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民的同步富裕 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 ④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
注: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1月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2009年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超过50%贡献率。 材料二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发展方式粗放,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压力很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消费动力仍然不足,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保增长”到“促转变”,中国经济正在谋划新一轮发展。2010年国家将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水平;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进一步落实绩效工资政策;推进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稳步扩大农村需求。 (1)描述材料一(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谋划新一轮的发展”。(12分) |
材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0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