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俗语、谚语、诗句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回答5-9题。小题1:“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

一些俗语、谚语、诗句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回答5-9题。小题1:“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一些俗语、谚语、诗句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回答5-9题。
小题1:“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小题2:“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一切要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D.任何事物都是有优缺点的
小题3: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D.飞矢不动
小题4:“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涵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有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小题5:孙子曰:“……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这启示我们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要抓住主流,不忽视支流
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④要坚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解析

举一反三
下列选项与“物是观念的结合”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  ②存在即被感知
③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④理在气先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据此回答12-13题。
小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小题2:2011年7月以来,泰国遭遇巨大洪灾。洪水已造成250多万人受灾,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产和泰国旅游业的发展。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体现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
④意识对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不会产生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据此回答16-17题。
小题1: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①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
②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造福人类
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
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小题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据此回答20-22题。
小题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小题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小题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6月20日,由中国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与奈良,国立博物馆等联合主办的“大遣唐使展”在日本奈良落下帷幕,此次的“大遣唐使展”通过文物向人们展示了自7世纪以来中日两国交流的盛况。这说明                     (    )
A.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