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里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答案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6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过度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6分)
解析
本题以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知识的理解。可以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加以回答。
举一反三
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
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近,某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的哲理有   ( )   
①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③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们的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  (  )   
A.人们的主观认识
B.目标是否崇高和伟大
C.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人们主观愿望的强烈程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12月8日,各大媒体相继发布来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消息,10年来我国观测条件最好的月全食将于12月10日上演。果然,是日天气晴朗,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挂夜空的迷人景象。这说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④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是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它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当时对青蒿的试验还一度误认为其效果并不理想,以致让研究人员有废弃青蒿的打算。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受到启发,认为高温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大胆尝试改用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不用加热得到的提取物中的乙醚能自然挥发,这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有效抗疟成分。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其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95%到100%,这一方法的创新对证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学科创新的先导,没有方法创新就不可能实现理论创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方法创新。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需要创新?(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