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自眼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自眼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自眼见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自实践

答案
D
解析
此题不是对荀子的话语进行理解,而是对“行”进行理解。荀子所说的“行”是指实践,不是指认识,故不选C项。A、B两项虽然也是实践,但不是实践的全部内容。
举一反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A.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B.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D.社会上组织的活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胡锦涛强调:“要加强节约能源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C.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明代的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
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践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  )
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主观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  )
①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活动 ④生活实践活动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