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举一反三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揭示的哲理是[     ]
A.真理的获得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
B.只要与客观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
C.追求真理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中国、法国等拥有核电站的国家纷纷检查本国的核设施,完善应对核事故的紧急预案。对核设施的安全检查活动进一步佐证了 [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核安全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核安全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核安全认识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材料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表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1)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体现的政治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2007年8、9、10、11月的CPI上涨率分别是6.5%、6.2%、6.5%、6.9%,达到连续4个月超过5%的态势。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了?对此,许多经济学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这是通货膨胀,有的认为这是在向通货膨胀过渡。这反映出[     ]
A.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B.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C.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认识
D.受知识水平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