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大学生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800元之间,而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消费的比例较高。材料二:大多数大学生们在花钱上

材料一:大学生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800元之间,而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消费的比例较高。材料二:大多数大学生们在花钱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大学生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800元之间,而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消费的比例较高。
材料二:大多数大学生们在花钱上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对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加,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材料三: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1)结合材料一,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作出分析。(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4分)
(3)有针对性地给大学生提出一些消费建议。(6分)
答案
(1)①饮食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例高,这说明大学生的总消费水平不高。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消费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结构。大学生的收入不高,绝大多数所需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6分)
(2)存在从众心理,容易追赶潮流;存在求异心理,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存在攀比心理,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存在求实心理,大多数学生力求“花得值”,尽量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
(3)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尽量在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跟风随大流,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轻精神消费的倾向。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解析

举一反三
某中学高三(9)班学生对“就业”这一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如下信息:材料一: 三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择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
同学乙:我要找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最好是国家公务员,不能让别人瞧不起。
同学丙:只要能给我安排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没有失业之忧,我就心满意足了。
材料二: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尝试进程的加快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从2006年至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总共需要提供2400万个就业岗位。
(1)简要评析材料一中三位同学的择业就业观?并为正在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该班同学为什么要选择“就业”这一课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生产决定消费,要进一步优化我国人民的消费结构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因此而改变人们的收入状况。请你说说当前我们该如何发展生产力?(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政府纷纷把刺激国内消费、恢复经济的注意力投向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资源分散。国务院于2009年7月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改制、重组、合并,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
材料二: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丰厚。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山东省把举办第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契机。为了让本次文博会更具特色,山东省政府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我为文博会提创意”建言献策活动。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现阶段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5分)
(2)简要说明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无形手和有形手”结合起来。(8分)
(3)假如你参与建言献策活动,你会通过哪些途径?(至少写2条)你认为公民积极向决策机关建言献策的价值何在?(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材料三:翻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还是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住房、收入分配,随处可以找到涉及民生的论述。“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3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10分)
(3)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理解。(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速与GDP增速情况(单位%)

注: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美国的3.7倍,经济增长6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二: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您坐飞机旅行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英国22%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食品产生的,“欧盟”17%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肉类和奶制品。
材料三: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短缺的国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中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胡锦涛总书记于2009年12月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分)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