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一进行分析。(9分) 材料二:个人的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换一部手机,大自然就得付出100吨材料和能源的代价,坐飞机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900升水……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人类消费的过错,消费者是祸首也是受害者。 材料三:浙江衢州市已建成该省最大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浙江恒鑫电力有限公司,电厂每年燃烧19万多吨农作物废弃物,折合标煤8.27万吨,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35万吨。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产业培育。衢州的这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整合了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低碳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目前已初步建成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其能耗低,污染少,技术路径先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结合材料二、三,请你从经济常识角度为消费者、企业、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15分) 材料四:我国2009年11月26日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我国政府减排的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而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的同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对这一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的要求,中国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已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3)结合材料四,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相统一的。(8分) |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气候问题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若干次的反复,才能完成。人类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2)消费者: ①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在节能减排上要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企业: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制定正确的生产经营战略,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循环利用资源,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利用政府培育产业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环保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标。 政府: ①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和节能型产业,大力推广节能先进技术。 ③广泛开展国际节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 (3)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②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了巨大努力,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实现了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统一。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4月21日,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的“头七”之日,中国政府为遇难者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平民悼念日”。 既往中国文化强调国民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而全国哀悼日则体现了国家对国民尊重与珍视的人性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者不仅应当而且更加应当具有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意识。正所谓“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材料二 玉树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以下是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三十班团支部、班委会在班级发布的募捐倡议书的部分内容: 各位团员同志、各位同学: 当我们还在高二时,地理课讲过,玉树的上游叫通天河,玉树的下游是金沙江,因为我们是学文的人,所以更觉得玉树亲切。当玉树不再临风,我们更觉得悲痛! 量我所能,支援玉树! 我们是学文的人,玉树不仅躺在我们的地图里,玉树更站立在我们的心中! 在这种情真意切的倡议下,三十班同学踊跃捐款,捐款数千元,在全学年三十个班中捐款最多。 (1)结合材料一,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执政者不仅应当而且更加应当具有保护公民生命安全的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这一情真意切的募捐倡议的意义。(12分) |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全球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上海世博会在上海隆重上演。最终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达到246个。(26分) 材料一 上海世博会提出了“科技世博”和“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理念。“科技世博”直接推动了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中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声、光、电等高技术产业企业。“低碳世博”使园区内低碳元素比比皆是,比如印度馆内竹制的世界最大穹顶,这个竹制穹顶上方是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和太阳能电池板,为整个场馆提供绿色清洁能源;德国馆的绿色建筑技术,西班牙馆的环保藤条材料以及如同一个没水、没电、没热的“原始洞穴”的伦敦零碳社区——低碳技术把世博园区装扮得美轮美奂。 材料二 迎世博600天行动开始以来,上海市政府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城市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策划开展了“世博进社区”、“世博企业行”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还组织了“文明交通”、“文明餐饮”和“邻里一家亲”等主题实践活动,努力营造文明的软硬环境迎接世博会。 申博成功8年来,上海市民全力支持、全情参与;迎世博600天行动启动以来,上海市民更以实际行动作答:“办好世博会,2000万上海市民都是东道主。”从200万到2000万,申城市民人人都是“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志愿者人数最多的世博会。 (1)简要概括贯彻科技理念和低碳理念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海市民应该如何努力为世博会贡献自己的力量?(12分) |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9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会议强调“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惠及民生。 材料二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三农”问题,胡锦涛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准确把握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特征,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为先导,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确定我国保护性耕作主导技术模式。以北方一年一熟区为重点,兼顾黄淮海一年两熟区,坚持循序渐进,按照试点、示范、推广的步骤,建设保护性耕作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惠及民生的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怎样推行保护性耕作。(12分) (3)结合材料一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扩大内需的。(8分) |
材料七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从1990至2005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 材料八 温总理在此次气候大会讲话时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6)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努力实现材料七中的减排目标?(10分) (7)材料七、八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10分) |
(32分)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回答下列问题。
(1)图10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4分) 材料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应对世界竞争之必须,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开通,投资总额1166亿元。目前,武广客运专线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的铁路客运专线。它演绎的“中国速度”表明,我国的科研制造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武广高铁采用当今世界先进的无砟轨道技术。其铁轨、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路上,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这是中国铁路人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创造的又一新里程碑,它充分展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最新成就。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2)运用哲学常识知识分析中国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9分)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下列地区或企业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10分)
某市过去以加工贸易为主。2009年以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科技园区的 设把所有高端行业租研发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板块。
| 分析:
| 某软件公司提出由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转变,即按照客户的要求,来配置解决方案,提供专业服务。
| 分析:
| 某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医疗和教育的环境,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引凤来巢。
| 分析:
| 某市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一直是东富西贫。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市加大对西部投入,建设大型商业开发区、休闲度假区。
| 分析:
| 某市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引导农民分层次的向城市、向农村的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农民的土流转,进行集约经营。
| 分析:
| 材料三 面对粗放式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当前的环境压力,北京市委提出发展低碳经齐。经过组织专家论证和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决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平倡导政府机关、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过绿色低碳生活。 (4)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的。(9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