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并投入运行。青藏铁路的横空出世而向世界敞开,古老的青藏大地将因此乘上钢铁巨龙驶向现代文明。 西藏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并投入运行。青藏铁路的横空出世而向世界敞开,古老的青藏大地将因此乘上钢铁巨龙驶向现代文明。 西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并投入运行。青藏铁路的横空出世而向世界敞开,古老的青藏大地将因此乘上钢铁巨龙驶向现代文明。
西藏人民是青藏铁路的最大受益者。青藏铁路带来的进出藏交通便利,物流、人流的增长以及运费的下降,不仅能拉动西藏三、二、一产业快速发展,为西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以及老百姓迈向小康生活提供持续动力,而且必将进一步密切西藏与国内各省区市的血肉联系,增进藏族与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为高原自然风光和古老雪域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展示、保护、弘扬和发展架起一座“金桥”。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青藏铁路开通后将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西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12分)
答案
①有利于实现实现西藏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和社会稳定,(4分) ②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西藏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区内外的资源优化配置(4分)③有利于为藏族文化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西藏文化的传播、创新和繁荣。(4分) 
解析

举一反三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月1日,专家来到某村调研,发现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强了村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08年销售额达到了360亿元。通过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建成了集高科技、绿色、观光农业为一身的“万亩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村集体每年还拿出不少资金支持村文化馆建设和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在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专家总结:该村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根本的方法就是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国家政策;就是和国家保持一致,维护村民利益,与老百姓保持一致。(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该村的发展之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启示?(11分)
(2)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分析“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国家政策”的哲学依据。
(11分)
(3)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和国家保持一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84年,清政府在台南设府,称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1885年,清政府正式把台湾划为当时中国的一个行省——台湾省。……广招福建、广东沿海人民移居台湾,对本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修筑炮台、加强防务;开设机器局,制造枪炮、火药;开煤矿、修公路、筑铁路;创办邮电,开设新学堂等等。
——《台湾简史》
(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台湾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9分)
1946年1月12日,国民政府颁发命令,称“查台湾人民原系我国人民,以受敌人侵略致丧国籍。兹国土重光,其原有我国籍之人民,自三十四年10月29日起,应一律恢复我国国籍”。
(5)材料中的“敌人”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回答“恢复我国国籍”的理由。(11分)
(6)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正确性。(10分)
(7)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两岸三通得以实现的依据。(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表一“十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单位%)
(1)表一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2分

(2)结合图表一和图表二,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分析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不断增长的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图表一:我国2004——2009年GDP及其财政收入
图表二:我国2004——200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情况

注:根据财政部最新调查,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垄断性行业与一般性行业实际收入差距达到10倍以上;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不断扩大。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先富”。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表一、二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性?
(2)有人认为, “只要把蛋糕做大,就能促进社会公平”。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偏颇所在,并举两例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三,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有关知识,说明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学校高三(2)班学生开展课题为“走进低碳生活、发展低碳文化、加强低碳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信息一:【走进公民低碳生活】

信息二:【呼吁加强低碳合作】
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主张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信息三:【感受身边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正逐渐变成影响我们发展的一种战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竞争之下,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在低碳文化氛围的营造中,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低碳的重要性,感悟自己带来多大量的碳排放,让人们可低碳生活。企业主动承接低碳战略,低碳环保的特性促使低碳品牌实现品质和品味的统一,品牌展现出的绿色文化浓郁飘香,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让我们抓住低碳带来的战略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信息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假如你一个环保使者,如何向各国公民和国际社会呼吁“走进低碳生活、加强低碳合作”?
(2)分析信息三,指出“感受身边低碳文化”所蕴涵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