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引起气候变化的大量碳排放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的。 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碳排放实现工行业高速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对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

材料一:引起气候变化的大量碳排放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的。 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碳排放实现工行业高速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对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引起气候变化的大量碳排放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的。 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碳排放实现工行业高速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对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碳排放是其现在和未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现在美国年人均碳排放量为19吨,而中国人均4.1吨,还有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约30亿人年人均碳排放量不到1吨。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是一个基本前提。
材料二: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的一段精彩论述,鲜明地代表了中国的立场:“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眼前,不看历史;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材料三: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这是人类共同的心愿。然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加,人类共同的心愿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反而受到不断的冲击和挑战。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给人类提出了新课题。要改善民生,必须节能减排,否则,经济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认识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有关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3)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人类如何才能做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与保护环境的统一。
答案
(1)①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只看总量不看人均,只看生产不看消费。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都有责任减排温室气体,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不同。③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如实地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分清事物发展的阶段。同时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而发展中国家刚进入工业化阶段。
(2)①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与发达国家一样平等的享有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权利。发达国家不能要求中国只履行减排义务而不享受主权国家的发展权。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坚决维护中国的大家利益,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坚决反对发达国家的不合理要求,有助于推动公正合理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
(3)①各国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重视对科技和环保的投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②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绿色生产,较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③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坚持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坚决克服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
解析

举一反三
材料一: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各种自然灾害,如热浪、沙暴、飓风、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将继续增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个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有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材料二: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设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促进全球环境意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人们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正如人哦里只有一个生命。”“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等公益广告、图片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为人们敲响了生存的警钟,促使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善待地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简要说明。
(2)请你为“世界环境日”设计几个公益广告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12月27至28日,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回答1—2题
小题1:2010年要着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联系和发展观点看问题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小题2: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四个“牢牢把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办事情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B.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12月21—22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代市长黄奇帆对今年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完成下表(16分)
2010年,重庆经济工作具体部署
简析材料体现的哲理
进一步加强投资调控,既保持投资规模合理增长,又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
 
今后4年将投入1万亿元以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重化工三大板块。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争取突破一批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1分)2008年是我国的多灾之年:年初的南方冰冻雪灾、5·12四川大地震……自然灾害造成我国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
辨题:巨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必然,与人类无关,人类也无能为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很多人称这次大会为 “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在开幕致辞中呼吁各方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有效协议。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本次峰会。
哥本哈根峰会集中在具体减排目标和资金等两个议题上。发达国家须制定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须“行动起来”参与减排活动。中国则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
中国推动本次会议取得进展的一个最重要举措,就是提出了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行动目标。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其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肯定要增长。发达国家向中国提更多要求是不合理的,中国采取的自主行动没有任何谈判余地。
(1)“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3分)
(2)“哥本哈根峰会集中在具体减排目标和资金等两个议题上”,人类所采取的各项减排措施,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3分)
(3)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哥本哈更气候大会,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3分)
(4)中国则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但发达国家向中国提更多要求是不合理的,中国采取的自主行动没有任何谈判余地。体现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3分)
(5)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问题?(8分)
(1)“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