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

请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请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
答案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4分)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4分)
解析
解析见答案
举一反三
辨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可以概括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08年3月17日上午,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公布今年立法工作计划,据介绍,今年立法计划优先安排了三类项目:一是首都发展急需的有关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以及为举办奥运会服务的立法项目;二是年内需要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草案;三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特别关注,并具备较好工作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立法项目。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物业管理条例》办法、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管理办法……众多为老百姓关注的法规和政府规章等即将于今年出台。
材料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检察机关加强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外部监督,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有80%的检察院实行了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崇义对人民监督员制度表达了看法:它是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检察机关接受群众监督的一种途径。
(1)请结合材料,运用民主决策的知识,你认为北京市政府该如何完成今年的立法计划?
(2)请结合材料,运用民主监督的知识谈谈对设置人民监督员制度重要性的看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就业问题,各国都有,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就业问题就更加复杂。某校高三(1)班学生十分关心当前的就业问题,他们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了解到当前就业的如下信息。请你一同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信息一: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
(1)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辟就业途径,就能解决就业问题。请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析。
信息二:受到世界经济降温,企业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省房地产、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餐饮服务等多个行业出现利润下滑,许多企业纷纷降薪裁员,将此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发表声明,言称决不裁员、不减薪。
(2)你怎样认识上述企业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冲突?
信息三:有些大学生入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找工作时才追悔莫及。为此他们感叹到:青年学生只有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青年学生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某校高三(1)班的同学们结合搜集到的信息,以“我看新医改”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

新医改,新方案
同学们了解到,2006年6月,国务院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各地进行了大量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2008年9月底形成《意见(征求意见稿)》。工作小组对收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逐条分析,进行了190余处修改。不少好的意见被吸纳进新医改方案中来.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为医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1)试分析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政治学和世界观依据。
新目标,新理念
同学们了解到,当前老百姓对看病就医问题有个形象的比喻:“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卫生院一住,一年工白出”.针对这一状况,(《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同学们认识到,医改不是一蹴而就的,医疗问题也绝对不仅仅是国家一方面能够解决的,必须树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这样的理念.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推进医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念。
新内容.新实惠
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将新医改的主要内容绘制成下图:
(3)请从上图中选择三点内容,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解读其意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学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时,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收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3亿网民中,35.6%的是青少年。该中学对学生上网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信息,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简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材料二:2009年1月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文化部等7部门部署了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对网上低俗信息进行集中整治,强化网络信息服务单位的社会责任,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社会公众所接触到的淫秽色情等违法网站明显减少,专项行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也有人说:“整治网络环境不利于满足人们对文化多层次的需求。”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3)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作为公民应该怎样为净化网络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