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第十五章的诠释?

跪求第十五章的诠释?

题目
跪求第十五章的诠释?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答案
十五、“道士”啥样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老子说道无形无相、无名无状,道不可道.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怎样才能算得“道”,得道的人又是什么形象呢?老子说,这些人“微妙玄通”,神奇、深邃得让人难以认识.非要让讲一下的话,也只能这样勉强描述:
一、x09小心谨慎、诸事有备——豫兮若冬涉川
得道之士行事就像我们在冬天里履冰过河一样(若冬涉川).在过之前,他一定事先探清了冰层的薄厚,哪里可走,哪里不可走,走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随时做好不测的防备.《礼记》中讲的“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孙子》讲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都是这种状态.可见,得道之士做事皆能“立”,关键是在做前他们完成了“豫”的过程.“道”的无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应是“早已先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早已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得道之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做,无为自得,其实他们什么都已做了.
二、x09清醒警觉、慎谋能断——犹兮若畏四邻
“犹”,一种属猴科的动物,下树前,他总要像老鼠一样,左顾右盼,审视好周围一切,才敢行动.老子说,修道的人要有清醒的头脑、警觉的心灵,要能清晰地洞察到“道”路上的艰难,时刻提防着不测的发生.唐朝的李勣可以说是深悉此道.唐太宗临死前,担心太子李治仁厚软弱,不能辖制武将,故意找借口贬李勣到叠州,并密告太子,如果李勣徘徊犹豫,便马上***掉他,如果他马上去,我死后,你便施恩重用.李勣接到黜令,调转马头,连家都没回,即赴黜地,太宗死后,新帝施恩,李勣被重新启用,升为仆射.在后来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一事中,李勣又适时明察,一句“此乃皇帝家事”独善其身,不仅没有受到武后诛***老臣的迫害,反被武则天待之为家中老人.
三、x09庄严恭敬、慎独慎终——俨兮其若客
“俨”,恭敬、庄严之意.它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神态,而且还应包含一种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对他人的,而且还应包含着对自己的.《礼记》讲“慎独”,要求人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一颗虔诚、恭敬的心,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谨慎不苟、坦坦荡荡.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杨震,便是这方面的千古垂范.《论语》中讲“慎终追远”,即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好的归宿,就要立足长远,从年青开始、从现在开始做起.对人对己,时时怀有一颗庄严恭敬之心,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才算是谨慎地办好了自己终身的大事业.“俨”不只是一种外用的“威”,更应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尊重.
四、温和融洽、开明通达——涣兮若冰之将释
得道之士并不是严肃刻板得让人无法靠近的,他应是温和融洽、开明通达的,温和能化冰,威严不发狠,永远的恭敬安详,坦坦荡荡.《论语》中讲“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讲的就是这种状态.说到这里,不禁又想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老师怎样做才能在学生心目中达到这一形象呢?这又得回到上一点:尊人、自尊.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内涵,还要有严格的道德操守.老师要开明通达,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开展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师生间是要相互负责终生的.然而,我们现在师生关系呢?南怀瑾先生说,就像一条流水线,学生来了,就生产,教完几年,卖出去,拉到!叹叹!
五、敦厚诚敏、朴实不夸——孰兮其若朴
老子主张修道者要做一块未经雕琢的木头----朴,保持自己敦厚朴实的本性,即使你就是楠木、沉香木也不要自矜、自伐.后来,庄子对此作了阐发,在与惠施的辩论中以“无用之木不夭斤斧”来传达自己对“朴”的追求,最终达到了物无所害、无所困苦、逍遥自在的境界.苏东坡晚年作了一首很妙的诗:“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终生.但愿生儿蠢且愚,无苦无难到公卿.”其实,一个人的生活其实还是简单一些才好.***和幸福是成反比的,***越小,幸福越大;生活越简单,他生命的疆域也就越大.而这种简单的获得所需的就是一颗醇厚诚敏、朴实不夸的“朴”心.简单,离人远了,离神近了.
六、豁达空灵、大度无私——旷兮其若谷
老子对“谷”颇有见地.在第六章后,这里,老子又提到了“谷”.“谷”内部空空,什么也没有,然而你一叫他,却又什么都有.正是因为他本身的“无”,所以他能容纳万物,甚至各种污秽尘垢他也不拒绝.然而,也正是因为“无”,他不受外物的羁绊和干涉,才能处洁无洁、处污无污,无喜无乐,无惧无尤,随心所欲、自在逍遥.
七、纯正坚守,和光同尘——浑兮其若浊
我们经常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真正的得道之士是和世界同为一体的,他不是避居山野,或于闹市,或于庙堂.他表面上昏头昏脑,甚至有点浑浑噩噩,与浊同流,但他却永远坚守者自己的本性,内心透亮,绝不合污.东方朔、冯道、山涛、徐茂公等应该都是这一类人物的代表.不显山、不露水,平淡无奇,逍遥尘世,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以上这几点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神奇、深邃、微妙玄通的“道”士形象.那么,我们如何去修证呢?
老子给了两个法宝:静、动.
“浊以静之徐清”.将自己平静下来,像浊水一样慢慢沉淀,不急求,别冒进,态度从容、怡然自得,久而安于本位,最终便会达到纯粹清明的境界.
“安以动之徐生”.修“道”,不是要你躲到深山,避不出世的,在任何地点,只要你能真正静下来,都能得“道”.然而静到极点,达到纯粹清明的境界后,就要动,要济世的.只有动才能生生不息,周行不止.
天下万物是没有完美的,人也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求之不得,便会“辗转反侧”,也只有不刻意追求完美,顺其自然,才能安于现状,不被新的***所困扰,才能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举一反三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1,人们染上烟瘾,最终因吸烟使自己丧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