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题目
湖广熟,天下足
这句话表示的意思
答案
  湖广熟天下足”的由来
  明朝“楚中谷米之利散给天下几遍”,当时包括长沙在内的整个湘北地区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而明代长沙城,既是辖12县州的长沙府府治,又是长沙.善化两县的县治,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米业产销两旺,实际已是远近闻名的大米市了.据截,明宣德(1426-1435)年间,苏州、松州一带发生灾荒,江浙等地商人的船只便“数百艘一时俱集”,坐庄长沙,收购大米,再贩至苏、松等地.而明政府每年亦需大量从长沙外调粮食出省,湘江河上再现“巨舰潜米,一载万石”的场面.明代湖南粮食外运数量相当大,如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复支运法,乃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淮安仓”.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定全国运京师粮共400万石,其中湖广、江西等地“南粮”324万多石,占绝大部分.到明代后期长江下游的粮食多依靠湖广等地供应,如安徽的徽州粮食“大半取于江西、湖广稻以足食用也”.明代李釜源在他所编纂的《地图综要》中写道:“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日‘湖广熟,天下足’,言其土地广阔,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长沙米市的兴旺,是建立在当时长沙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的.这种发展经历了从农田荒废到复耕中兴的过程.洪武元年(公元1386年)明政府诏令“许民垦辟为己业,克谣役三年”;宣宗时更规定“垦荒田永不起科”.然而,明初的长沙因元末战乱,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农业劳动力极其缺乏.长沙官吏在洪武初积极而认真地执行中央政策,招抚流亡,并允许移民‘’插标占地”,很快邻省江西等地人口大批涌入湖南,“插标为界,开垦落业’,今长沙左家城、伍家岭、傅家洲等大批地名皆由此得名.据载,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长沙人口已达50.913万人,此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国都南京的人口也不过20万人.农业劳动力的激增,使长沙大量荒废的农田被复垦,一些滩涂荒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同时,长沙地方官吏也极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而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万历(1573-1619)年间善化知县唐源修筑龟塘,泰延20余里,荫田数千亩;随后知县胡蜂又开筑塞塔、蓉塘.东戎塔、谷塘等.成化(1465-1487)年间,宁乡县民谢宗玺等还捐资修筑大阳坝,可灌田万顷.尤其值得称颂的是政府大力倡导优质稻的种植,不仅宋代引进的越南‘它城稻”得到全面推广,而且出现“象牙占”、“蓝田占”、“百日占”等改良新品种,使长沙的粮食单产大大提高.据明嘉靖《长沙府志》载,长沙粮食可“亩产三石(一石约合75公斤).
  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商品化和商贸的发展.为适应长沙粮食商贸的发展,明代嘉靖至万历中,长沙两度展开了规模壮观的“开河通商”工程.嘉靖(1522-1566)年间,长沙府推官翟台主持疏浚了湘江的西湖桥段,辟成港口,后人尊称“翟公套”.万历(1573-1619)年间,善化知县唐源又倡议疏浚南湖港,尽管工程未及全竣,但直到清代南湖港仍是船舶屯集的重要港区.唐源在促进长沙农业经济繁荣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通商”思想,颇值一提.他所主张的“聚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的经济思想,对于发展今天的长沙经济仍有借鉴意义.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