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古诗加赏析

10首古诗加赏析

题目
10首古诗加赏析
答案
满回塘.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陆游《卜算子 咏梅》赏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5、晏殊《破阵子》赏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晏殊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