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论述婴幼儿言语发展的特性
题目
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论述婴幼儿言语发展的特性
答案
三、言语的发展
从1岁左右起,儿童进入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短短二三年时间,儿童就能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
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单词句,双词句和完整句.
(一) 单词句(1~1.5岁)
一般说,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单个词,在10~15个月之间,婴儿每个月能掌握
1~3个新词,到15个月时,婴儿就能用这些已掌握的词说出一些“单词句”.随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明显增加.到19个月时婴儿已掌握50个词,此后掌握新词的速度再次加快,25个以上/月,进入词语激增时期.词语的增长为婴儿语句发展提供了材料.婴儿从20个月开始进入词的联系和语法生成时期,开始进入双词句阶段.
单词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2 单个字或单音重复:此阶段儿童最易掌握的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个字的词.例鸡、猫、狗.对那些包括两个不同发音的词,如汽车他们都自行进行简化,简化为“汽”或“车”对于单音重复的词也较易掌握.例妈妈、爸爸、狗狗、宝宝.
2 一词多义: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不准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如儿童最先接触到球,而后对类似的东西,如苹果、土豆甚至扁圆形的铃都叫球.ma ma 可能表示各种请求.
2 以音代物:对于能发出声音的某些物体,孩子们往往用象声词代表该物体.如把汽车叫“笛笛”、把小狗叫“汪汪”、把小猫叫“妙妙”.
2 以词代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如妈妈一词,可以代表多种意思,包括妈妈抱、妈妈来、找妈妈等,听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
到了15或16个月间,婴儿开始能用两个单词连续或间断的陈述事物的状态表,表达自己的愿望或看法.例如“要 … 猫猫” “明明 … 饿” “飞… 鸟”,这个词的间断关系可能是“主--谓”“谓--主”“宾--谓”“谓--宾”.但是这类语言的数量还不多.接近1.5岁时,这类语言逐渐增多.这表明婴儿正在向“双词句”过渡,并始初步获得了基本的句法结构.在单词句后期,即17个月左右,儿童开始能与成人进行稍长时间的谈话交流.如在孩子1岁后,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故事书,孩子经常听以后,就可以和成人一起把故事更概讲出来.讲的过程中,往往给成人补充关键动词,并用动作补充说明.
注意:在单词句阶段及整个婴儿期,儿童对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缠着成人给他讲故事,喜爱重复、百听不厌.成人应注意满足孩子的这一强烈需要,选一本生动有趣,情节简单,画面清楚的画册,经常给孩子讲讲,这对儿童言语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 双词句(1.5~2岁)
1 .5岁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提高,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70个词.
婴儿大约在20个月左右说出第一批双词句:他们学会把两个词放在一起表达明确的思想.例如:“明明奶”“娃娃掉”“踢球”.双词组合能更完整更确切地陈述思想,而且使用了简单的语法.由于婴儿词汇量在20个月以后增长很快,出现了又一个语言激增时期,例如一名男孩19个月时第一批双词句共14句;20个月增加到24句;随后三个月里分别增加到54、89和250句,到24个月猛增到1400句;25个月剧增到2500句.
双词句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2 婴儿讲的双词句已具备了句法的基本成分.例如,主、谓、宾俱全,但使用中常被省略,主、谓、宾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之一部分,因此成为双词句.
2 婴儿讲的双词句有两种组成形式:
一种是“主词句”,即围绕主词展开的句子,在主词(如“更多”“没了”“嘿”等)前或后加上一个动作,一种属性或一种状态的词,“没了牛奶面包水”“更多衣服、鞋、帽、玩具.”一种是“电报句”,这种主句子不存在主词,像电报语言“吃饭”“踢球”“上街了”.
2 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
中轴开放性规则,即中轴不变,根据需要在其前或其后连接一个关于事物、动作和属性的词.这种规则常用来生成主词句.范畴对应式规则,要求生成双词句的前后两个词来自不同的“范畴”,在种类和性质上完全不同,但是这两个词必须保持其内在的有实际意义的联系.
(三) 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
婴儿到两岁左右终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连贯的句子扩展成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句子.而且学会使用一些介词、冠词、助动词、感叹词,他们会说“这是明明的”“猫猫爬在床上睡觉”“咳,小汽车坏了”.
句子特点:
2 句子从混沌一体的逐渐分化.儿童早期的言语功能有表达情感的、意动的和指物的三个方面,最初三者紧密结合,而后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词是不分词性的,而后逐渐分化.
2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例如“你吃筷子”→“小免子把萝卜放在筐子里”.
2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扩展灵活. “呜呜呜”→“爸爸坐火车去北京”.
研究指出,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言特别是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到36个月即
3岁时,婴儿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四、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婴儿为什么能在1---4岁左右的短短几年中,不经过正式的训练而基本上获得社会上通用的语言?他们是怎样获得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这是当代心理学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最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四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假说,即:阿尔伯特----模仿说;巴浦洛夫和斯金纳----强化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说;皮亚杰----认知学说.在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其中主要的热点问题有:
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语言是被动的学习还是主动的创造;
认知发展,尤其是思维发展与言语发展的关系.
(一)模仿说
这是心理学界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的一种理论假,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1924)t率先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很流行.其主要观点是婴儿的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很多人反对这一理论,也有人支持这一理论.
在此基础上后人又进行了很多研究,其理论的发展如下:
1、哈理斯和哈赛默对模仿在言语获得中的作用进了比较研究,证实了婴儿言语活动中模仿成份.
2、怀特赫斯特1975年对传统“模仿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其主要观点是:
2 示范者的言语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相似,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功能上相似.因而,婴儿对成人的言语不必是一对一的完全临摹,只要功能相似就可以了.
2 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言语获得方式.因此,成人与婴儿双方的言语行为,在时间上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也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有所创造选择.
3、对“模仿说”的评价
2 模仿说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婴儿言语获得的过程中,婴儿通过模仿确实获得了一些言语能力.
2 对模仿说的理解,我们必须注意到以下三点:α在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不只是有直接模仿和选择性模仿在起作用,而是多种类型的模仿在起作用.在言语获得过程中,有四种类型的言语模仿行为:“即时的完全的临摹”在婴儿发展的最初时期起作用.“即时的不完全临摹”、“延迟模仿”(即一种非即时性的临摹,有变形创造因素)“选择性模仿”(按照语言范型的结构,功能在新的情境中表述新的内容),是一种既有临摹又有创新的模仿.例:“这是红的,不是黄的”“ 这是阿姨,不是妈妈”.b婴儿的言语模仿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进行的,他人的示范往往不是有意的.婴儿在与人交流中听到的话语或偶尔听到的别人的话语都可能自然地起着示范的作用,但对于那些比婴儿已有认知技能复杂的多的语言范型,模仿的发生也受着其认知发展水平的景响.c“模仿说”不能解释清楚人工“野孩”(吉妮)为什么只获得词语,而不能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的事实.
(二)强化说
1、主要观点
强化说是以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无论是巴浦洛夫还是斯金纳都认为,婴儿言语的掌握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反射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强化依随是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他认为“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2 它最初强化的是个体偶尔发出的某些近似于言语的活动.例:婴儿的偶然发出[ma]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应答他.
2 程序是渐进的.若要婴儿的学习一个句子(或词语),不必等他碰巧说出这句话(或词语)才给予强化,只需他所说的稍微接近于那句子(或词语)就给予强化,然后再强化更加接近于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近的强化方法婴儿最终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统.
2、乔姆斯基对强化说的评价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斯金纳的强化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与彻底的剖析”.乔姆斯基认为婴儿不可能通过强化而形成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系统原因有以下三点
2 如果对于婴儿每项言语活动(尤其是词语的组合)都要用强化的条件反射方式来建立的话,则其所需数目和时间实在太大,婴儿在1~3岁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获得言语.
米勒(1765)指出:仅仅听一遍由20个单词可能组成的所有句子就要花费估计比地球年龄还大1000倍的时间.因此,婴儿不可能单独地去一词词、一句句的分开学习的所有的言语,他需要发现一些一般规则,这些规则使他能理解并创造出新的句子.
2 婴儿最初获得的语法结构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婴儿常说:He goed out (他出去了)这不可能是直接模仿了成人言语,也不是随便出说的错误,而是他们在有系统、有意义地创造自已的语言体系.
2 成人在和婴儿“交谈”时,往往并不对婴儿的“错误言语”进行纠正,而总是顺着他那不完整的词不达意的话语去尽量现解他,甚至模仿他的言语进行交谈,他们谈话的目的主要在于相互了解以及完成当前一些实际目标,没有多少时间来注意语言的细节.
必须承认,乔姆斯基的分析有一分道理,他指出了强化说的致命弱点.但是,不可否认强化说也有其合理性,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言语活动尤其是能解释清楚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低级言语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转换生成说
又称“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是乔姆斯基(1957)在其法《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1959年他对斯金纳《言语行为》中“强化说”的深刻批判,极大地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对世界各国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主要观点:
乔姆斯基主张: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生活在任何社会环境下的正常婴儿均可成功地获得语言.其转换生成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2 语言是创造的.也就是说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
2 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这个语言获得装置是乔姆斯基,甚于语言的普遍性,假定人脑具有一种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现成装置.
2 每一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直接能感知到的句子的外部形式——语音、语法的结构;深层结构是句子意义的结构.婴儿感知的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外部形式
词的材料通过LAD的转换加工,可生成无数的句子,从而掌握了基本语法形式的婴儿就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说出他从未听见过的句子.(他强调正是由于LAD的存在,儿童才能只听到有限的句子,却能产生无限多的句子,才能在短短的几年中流利的运用语言)
(2)简单评价
优点:乔姆斯基的理论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缺点:
2 LAD装置只是一种假设,要证明这个假设非常不容易,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力的事实证据.
2 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四)认知学说
六七十年代以来,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提出的,对认知和言语发展关系的新看法,对婴儿语言获得及相应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渐成为目前这一领域具备广泛影响的主导理论.
(1)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表征功能,不是逻辑运算发展的动力,只是为儿童
能力发展服务的各种符号工具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语言源于智力,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对此,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论证.
2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语言出现于1.5岁左右,而研究表明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感知运动智慧,这是一种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之上的“动作化思维”,逻辑的产生先于语言,所以并不需要语言的帮助.
2 皮亚杰的合作研究者辛克莱对5-8岁儿童的运算阶段和语言阶段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仅仅通过语言的训练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并不能保证逻辑运算结构的获得与发展,是智力运算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而非相反.
2 奥立彤和佛斯等人对聋哑儿童、盲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证明:聋哑儿童虽没有语言,但有思维,仍经历着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阶段,只是晚一二年;盲童和正常儿童相比,其进行同样的思维作业要比正常儿童延迟四或更多年.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先天盲童的感知运动图式,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妨碍,一般的协调动作进行了的缓慢,而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发展并不足以补偿这种缺陷,由此可见,认知层构的发展早于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
(2)评价:
优点: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强化说,也不同于转换生成说,它特别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在婴儿言语获得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使我们对言语发生的内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深层认识,对于我们理解婴儿如何获得言语有着重要意义.
缺点: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言语发生的复杂过程和其中的错综关系.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