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新课标《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的教案?
题目
谁有新课标《用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的教案?
答案
上面没发完,这个接着的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2. 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① 按老师要求画.② 学生任意画.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ABC的三边a、b、c,有如下关系式:-c^2+a^2+2ab-2bc=0,试说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已知(a-1)²+(2a-b)∧4+|a-3c|=0,求a+b+c的值
- 仰望弯腰驼背的娘阅读答案
- 一块木料的横切面积是25平方厘米,这块木料长1.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 What should I do ,Miss Gao?(A)the exam ,you should (B)hard 用正确形式填空
- 文言文的常用句式有哪些
- 甲乙丙三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38千米的路,甲乙丙共修了25
- 主加偏旁,再组词
- 句型转换 a few days ago,we had a wonderful party .—— —— ——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
- 例如: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