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出自《论语》哪一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出自《论语》哪一篇

题目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出自《论语》哪一篇
答案
学而.第一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