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A.汽车厂 | B.化肥厂 |
C.电视机厂 | D.制糖厂 |
A.食品工业 | B.纺织工业 |
C.煤炭工业 | D.石油化学工业 |
A.水果罐头厂 | B.面粉厂 |
C.纺织厂 | D.化肥厂 |
A.资源密集型工业需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 |
B.技术密集型工业是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重点发展的工业类型 |
C.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产品多数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 |
D.钢铁工业属资金密集型工业 |
A.蒸汽机的发明、电气化、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
B.电的发现、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
C.蒸汽机的发明、电气化、核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
D.蒸汽机的发明、内燃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A.产品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 |
B.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才出现 |
C.其工业发展需进行一定控制,且要有长远规划 |
D.电视机生产属劳动密集型工业 |
A.电子计算机工业 | B.纺织工业 |
C.钢铁工业 | D.飞机制造工业 |
A.严重依赖于劳动力资源 |
B.分布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
C.分布受劳动力制约 |
D.需要有高技术水平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A.目前,世界工业主要表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 |
B.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部门有电力、钢铁、化学等工业 |
C.工业生产自动化,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逐渐降低 |
D.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发展 |
A.优美的环境 | B.科技水平 |
C.优越的自然条件 | D.劳动力数量 |
A.① | B.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A.连续性 | B.灵活性 | C.信息化 | D.市场化 |
A.纺织业 | B.汽车制造业 |
C.服装业 | D.金融保险业 |
A.鲁尔区位于莱茵河左岸 |
B.鲁尔区是德国以机械、纺织为主的重要工业区 |
C.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D.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鲁尔区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水资源缺乏 | B.人才缺乏 |
C.能源不足 | D.气候干燥 |
A.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
B.美国西部的硅谷 |
C.我国台湾的高雄出口加工区 |
D.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区 |
A.德国的中心位置 | B.德国民内多担河沿岸 |
C.德国南部 | D.德国西北部莱茵河流经地区 |
A.是欧洲移民最早到达的地方,开发早 |
B.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
C.底特律是著名钢都,匹兹堡是著名汽车城 |
D.水陆交通方便,市场庞大 |
A.煤炭、钢铁工业发展过慢 |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
C.世界性钢铁过剩 |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
A.南水北调工程的改造 | B.扩大传统工业规模 |
C.加强技术改造 | D.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
A.北美工业区域 | B.东亚工业区域 |
C.西欧工业区域 | D.东欧工业区域 |
A.钢铁工业 | B.汽车工业 |
C.石油化工 | D.机械工业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A.是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 |
B.区内企业独立经营,相互协作 |
C.区内企业统一管理,集体核算 |
D.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间互不联系 |
A.微电子、生物工程、航天航空 | B.微电子、汽车、钢铁 |
C.造船、纺织、航天航空 | D.化学、石油、机械制造 |
A.围绕某一大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 |
B.中小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 |
C.各具特色的第三产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 |
D.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 |
A.美国的五大湖—宾夕法尼亚地区 |
B.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顿巴斯地区 |
C.德国的斯图加特—慕尼黑地区 |
D.日本的太平洋—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
A.德国鲁尔区 |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 D.美国东北部地区 |
A.战后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
B.新兴工业的产品具有“重厚长大”的特点 |
C.新兴中小型工业省能源、省资源、省劳力、省空间 |
D.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及原材料价格暴涨 |
A.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是传统工业区 |
B.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 |
C.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被称为“第三意大利” |
D.其工业大多以重工业为主 |
对策 | 理由 | |
开源方面 | | |
节流方面 | | |
区际协调 |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A.集聚现象 | B.分散现象 | C.产业升级现象 | D.产业转移现象 |
A.增大就业压力 | B.加快工业化进程 | C.促进技术创新 | D.改变能源政策 |
A.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 | B.基本上没有生产联系 |
C.存在着紧密的空间联系 | D.无任何空间联系 |
A.纺织厂、印染厂 | B.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
C.造纸厂、化纤厂 | D.食品厂、家具厂 |
A.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
B.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
C.面粉厂、制糖厂可扩展成工业城市 |
D.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其工厂间无投入—产出联系 |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