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黄色固体。某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右图烧杯中,缓慢倒人CO2后发现处于下位的蜡烛先熄灭,上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黄色固体。某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右图烧杯中,缓慢倒人CO2后发现处于下位的蜡烛先熄灭,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黄色固体。某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右图烧杯中,缓慢倒人CO2后发现处于下位的蜡烛先熄灭,上位的后熄灭,同时又惊奇的发现棉花燃烧起来。

I.实验过程中“下位的蜡烛先熄灭,上位的后熄灭”的现象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小组同学联想起物质燃烧的相关知识,推理出棉花要燃烧,除了我们已知“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燃烧提供上述条件的呢?
【查阅资料】2Na2O2+2CO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呈蓝色。

【设计实验】经过讨论后,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1)按上图装配好装置,并检查其气密性;
(2)将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中;
(3)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锥形瓶内,并固定活塞位置;
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段时间后,在a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C中干燥管中没有出现蓝色
(2)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D处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分析】 (1)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为什么要有此装置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D装置的烧杯内水温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小木条复燃”说明了Na2O2和CO2反应产生了氧气并放出热量;满足了棉花燃烧的条件,棉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用(C6Hl0O5)n来表示,试写出纤维素完全燃烧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I.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Ⅱ.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步骤】(3)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分析】(1)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防止水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
(2)检验二氧化碳中水蒸气是否除尽
(3)Na2O2和CO2反应放出了热量
【实验结论】 (C6H10O5)n+6nO2点燃5nH2O+6nCO2
解析

试题分析:I.实验过程中“下位的蜡烛先熄灭,上位的后熄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Ⅱ.棉花燃烧需满足的条件为: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步骤】(3)A中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分析】 (1)B装置中是浓硫酸,其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此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水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
(2)C装置中是无水硫酸铜,其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中水蒸气是否除尽;
(3)D装置的烧杯内水温升高的原因是Na2O2和CO2反应放出了热量。
【实验结论】纤维素完全燃烧的方程式为(C6H10O5)n+6nO2点燃5nH2O+6nCO2
点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做灭火剂。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可以用来检验水的存在与否。
举一反三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选项
目的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
该固体物质中含有碳酸根
B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燃着的木条熄灭
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
C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别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
D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到二氧化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依据下列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准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在学习金属时,老师布置同学们对家中的各种金属进行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种类的金属,小涛向父母求助,从爸爸的化验室拿到了金属锰(Mn),从妈妈的首饰盒里找到了纯钯(Pd)戒指与吊坠。课上交流时大家对这两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产生了兴趣。


Mn
Pd
(1)小昕同学仔细观察后提出了初步猜想:
由于有的锰锭上已经覆盖了红褐色的锈,而经过长时间佩戴的钯金戒指还很光亮,所以
         相对活泼一些。
(2)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验证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Ⅰ)取少量PdCl2溶液于小烧杯中,用镊子加入一小块金属锰。
有黑色粉末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粉色(MnCl2)。
(Ⅱ)取相同的稀硫酸于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两种金属。
其中一支烧杯中有气体产生,溶液变为浅粉色,另一个烧杯中无明显现象。
(3)初步结论:猜想成立;实验①(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小柱同学进一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取少量CuSO4溶液于一个小烧杯中,用镊子加入金属      ,一段时间后取出冲洗。
无明显现象。
(Ⅱ)取少量AgNO3溶液于另一个小烧杯中,用镊子加入金属钯,一段时间后取出冲洗。
无明显现象。
(Ⅲ)取少量PdCl2溶液于第三个小烧杯中,加入老师提供的Pt丝。
无明显现象。
(5)结论: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应该排在          之间。
(6)反思:根据上述实验,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两种方法为            
(7)应用:根据总结出的方法,完成下列实验方案。(要求采用与(4)中不同的方法)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和结论
探究Mn和Zn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在乙中盛约3∕4容积的水(水中加2滴红墨水),然后在甲中放入十几粒锌粒,再注入稀硫酸直至锌粒完全浸没,塞紧橡皮塞。双手按住两个橡皮塞,不久,红色的水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下列对形成喷泉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甲  乙
A.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B.氢气难溶于水
C.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D.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将下列装置分别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锥形瓶倾斜,使液体药品与固体药品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把锥形瓶放在天平上。天平的指针不变的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