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有一包粉末,可能由KCl、K2SO4、K2CO3、CuCl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透

(9分)有一包粉末,可能由KCl、K2SO4、K2CO3、CuCl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9分)有一包粉末,可能由KCl、K2SO4、K2CO3、CuCl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现做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透明溶液①。
实验二:取①溶液少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看不到明显现象。
实验三:另取①溶液少许,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液②,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四:取滤液②少许,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1)原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有_________________。
(2)原粉末中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可能含有的成分是否存在,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答案
(1)CuCl2     MgCl2      K2SO4 ;(2分,只答对2种物质给1分,,只答出一种物质,不给分。)     K2CO3   (1分)
(2)KCl   (1分)

解析
实验一:加水溶解后得到无色透明溶液①,说明原粉末中一定没有氯化铜,因为氯化铜溶液为蓝色.
实验二:取①溶液少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看不到明显现象,说明原粉末中一定没有氯化镁,因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白色氢氧化镁沉淀.
实验三:另取①溶液少许,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也可能是碳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液②,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则沉淀为碳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原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钾,一定没有硫酸钾.
实验四:取滤液②少许,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滤液②中有氯离子,该氯离子可能是实验三中加入的氯化钡中氯离子,也可能是原粉末中的氯化钾中氯离子,所以说原粉末中可能有氯化钾.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原粉末中一定没有氯化铜、氯化镁、硫酸钾,一定有碳酸钾.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原粉末中可能有氯化钾.要证明氯化钾是否存在,也就是证明是否存在氯离子,检验氯离子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氯离子,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不含有氯离子.
举一反三
(8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过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了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NaOH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了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            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NaOH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案:                                                            
②观察到的现象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渝唐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1)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填序号):①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②用熟石灰处理被酸污染的河水;③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浓盐酸的气味④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长江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对NaCl、NaOH、HCl等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测定,结果记录如下:
植物的汁液
在HCl溶液中
在NaCl溶液中
在NaOH溶液中
牵牛花瓣
红 色
紫 色
蓝 色
胡萝卜
橙 色
橙 色
橙 色
月季花瓣
浅红色
红 色
黄 色
①经过探究,发现     根本不宜作酸碱指示剂,这三种物质中理想的指示剂是      
②小明是一个勤思考,爱钻研的同学,发现了牵牛花瓣汁液遇NaOH溶液变蓝色后,思考到了一个问题:NaOH溶液中到底是哪种粒子使牵牛花汁液显蓝色呢?于是他和同学们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NaOH溶液中何种粒子使牵牛花汁液发生颜色改变?
【提出猜想】猜想1: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粒子是H2O
猜想2: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粒子是    
猜想3: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粒子是    
【设计实验】
实  验  步  骤
实验现象
实 验 结 论
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里,滴加2滴牵牛花汁液,振荡
溶液呈紫色
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不是
              
2.向盛有少量氯化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加2滴牵牛花汁液,振荡
溶液呈紫色
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不是
              
3.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加2滴牵牛花汁液,振荡
溶液呈蓝色
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只能是
              
【交流反思】实验完成后,继续讨论发现,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请你用文字或图示设计出更简单的方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NaOH溶解度(g/100g水)
42
51
109
129
174
314
347
A溶解度(g/100g水)
0.18
0.17
0.16
0.14
0.12
0.095
0.07

(1)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在装有100g NaOH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100g冰水并充分溶解后测定溶液温度为10℃,此时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该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使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3)  利用用(2)中所得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入试剂A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滤液1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
【探究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右图所示实验。

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甲中反应方程式为                                      
(1)若比较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观察到的现象是                     
(2)若比较相同时间内镁、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长颈漏斗中的现象是                                      
(3)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探究二】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可能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镁和硫酸亚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甲同学认为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2)乙同学认为利用Ⅰ、Ⅲ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关闭K、K1、K2,用凸透镜引燃B中的白磷,待冷却后打开K2,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                                     
(3)丙同学认为可以利用Ⅰ、Ⅲ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若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            
②若广口瓶B中盛放二氧化碳,A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盛放稀盐酸,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操作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