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5包白色固体物质,分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探究活动。(1)查阅资料:①

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5包白色固体物质,分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探究活动。(1)查阅资料: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5包白色固体物质,分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②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能共存。
③ 碳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 CaCl2 =" Ca" CO3↓+ 2NaCl
(2)实验探究:同学们从5包白色固体物质中任取3包混合后,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  论
①取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有气体产生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中可能有:
 ______
②取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
 
试管底部有难溶物出现,试管外壁无明显变化
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______
一定没有:______
③取步骤②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
 
溶液变成红色
混合后的白色粉末中______
(3)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
老师指出:步骤②的上层氢液中只含有一种碳酸盐。为进一步确定步骤②中的成分,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4)实验反思:通过上面实验,混合后的白色粉末是______ 。
答案
(2)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②一定有碳酸钙一定没有氢氧化钠 
可能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3)取步骤②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
碳酸钠,反之则含有碳酸氢钠 。(2分)
(4)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或碳酸钙、碳酸氢钠、氯化钠。(2分)
解析
分析:(2)①根据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②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
③根据溶液变红色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再分析存在的物质,
(3)根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2)、(3)的推断确定混合物的成分.
解答:解:(2)①白色粉末加入盐酸产生的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气体是二氧化碳,只要存在碳酸根离子加盐酸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②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而白色粉末加水后,试管底部有难溶物出现,试管外壁无明显变化,故答案为:一定有碳酸钙,一定没有氢氧化钠,
③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故答案为:可能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3)碳酸钠会与氯化钙生成沉淀而碳酸氢钠不会,故答案为:取步骤②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含有碳酸钠,反之则含有碳酸氢钠.
(4)根据②知道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钠,一定存在碳酸钙,对于氯化钠的存在不会影响现象,故答案为: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或碳酸钙、碳酸氢钠、氯化钠.
举一反三
中央电视台的寻宝节目引起了某兴趣小组对悠久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小亮提出对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进行科学探究。他们先通过进图书馆、上网等调查研究收集到以下信息:
①墨可由松枝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烟炱加工制成,我国的国画主要是用墨画的;
②砚台的原料取自于自然界的大理石;
③造纸用的红浆是利用木材加工得到的,木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请你利用已学知识,继续完成以下探究:
⑴请你根据③信息提一条节能建议                                   
(2)中国画“清明上河图”经久不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纸浆中的纤维素含有碳元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小明在做某次实验时,发现一瓶瓶口敞开不知多久的氢氧化钠溶液(下称试液)。联想到药品保存注意事项,小明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试液是否变质展开了探究。  
他首先的猜想是:试液没有变质,溶液的溶质还是NaOH。
实验方案是:取少量试液加入试管,滴入酚酞,观察到试液变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原试液没有变质,还是NaOH。
(1)小明反思上述实验方案,觉得不够完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试液确已变质。请你写出他这次实验的操作、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他又有一个新的疑问:试液中真的没有NaOH了吗?他又作了探究:
(3)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验证:(要求写出操作、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液中还有NaOH。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某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利用右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过程。

(1)第一小组同学的实验:
位置
A
B
C
分液漏斗
药品
澄清石灰水
碳酸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操作
关闭K1,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缓慢滴加稀盐酸
现象,并写出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操作
关闭K2,打开K1
现象
B中液体沿导管流入A中,A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2)第二小组同学的实验:
位置
A
B
C
分液漏斗
药品
X溶液
稀盐酸
水(滴有石蕊溶液)
碳酸钠溶液
操作
关闭K1,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缓慢滴加碳酸钠溶液
现象
                                                              
操作
关闭K2,打开K1
现象
B中液体沿导管流入A中,
A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写出A中X溶液的溶质
                                           (至少写两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后,小名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他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
(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
(2)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实验探究】
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Fe3O4
Fe2O3

分解温度/℃
1538
1400

熔点/℃


1535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
【查阅资料2】
(1)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2)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
【理论探讨】
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_____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物是_____。
【拓展延伸】
(1)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_____;
(2)有些食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3)下列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填字母)。
A. FeO       B. Fe2O3        C. Fe3O4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做了三个趣味实验,装置如右图(气密性良好)。当开启分液漏斗的旋塞,液体滴入盛有固体的试管2中时,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1)若试管2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观察到试管1中有气泡产生,且其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试管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试管2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观察到两支导管口同时冒
气泡、吸滤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试管2中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
(3)若观察到吸滤瓶内盛有的红色溶液变无色,分液漏斗中的液体、试管2中的固体分别是____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请你解释溶液变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