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观察颜色 C 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 点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CO2中的CO
| 点燃
| B
| 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
| 观察颜色
| C
| 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
| 点燃,闻气味
| D
| 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
| 加入足量锌粒,过滤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宜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少量CO,是因为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可能不能燃烧,一般采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来除去一氧化碳,故A错误. B、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都是黑色,所以不能用观察颜色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故B错误. C、羊毛在点燃时会产生出焦羽毛味,而合成纤维没有焦羽毛味,所以采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可区分该两者,故C正确. D、由于锌不但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还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加入足量锌粒过滤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鉴别及除杂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鉴别与鉴定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相关物质的性质对选项中的物质进行讨论即可. |
举一反三
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 (1)甲+HCl→NaCl+H2O,甲物质可以是 、 (填两种不同类别物质的化学式).上述转化中,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请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3)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均为氧化物,常温下B为固态,D为液态,E为气态;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C: ; C→A: . |
下列做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 B.用水除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杂质 | C.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 D.用烧杯罩住燃着的蜡烛,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
过氧化钠(Na2O2)为淡黄色固体,可作为潜水艇或呼吸面具的供氧剂,人呼出气体主要成分有氨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氧气, Na2O2能分别与CO2、H2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一】将呼出气体通过下图A 中的装置,收集得到一瓶再生气体.在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两支燃着的同种木条分别同时伸入呼出气体和再生气体中,如下图B,比较分析呼出气体和再生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分析讨论】图B的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请说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的最大优点是 . 实验探究一结束后,同学们将图A装置中的残留固体溶于水,得到了一杯无色溶液,他们对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溶液是NaOH; 猜想Ⅱ:溶质是 ; 猜想Ⅲ:溶质是NaOH和Na2CO3 【实验探究二】取上述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 的现象,证明猜想Ⅰ不成立. 同学们经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Ⅲ成立,请你写出证明猜想Ⅲ成立的实验步骤和现象. |
如图所示,A——I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石灰石,D为蓝色沉淀,C和E为只含一种物质的溶液,I为生命之源.“→”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B ,I . (2)写出合理的C和E反应的任一化学方程式: . (3)已知H为一定量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溶液E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F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F中一定含有 ,滤液G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 . |
下图中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都是黑色固体,D、F为红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推断出各物质后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 ; (2)写出上述物之间转化时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转化过程③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4)已知转化过程④在常温下就能进行,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反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