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用固体草酸(化学式为H2C2O4·2H2O)可以制取CO(CO难溶于水),其反应方程式为:H2C2O4·2H2O △ CO↑+CO2↑+3H2O。(1)

(5分)用固体草酸(化学式为H2C2O4·2H2O)可以制取CO(CO难溶于水),其反应方程式为:H2C2O4·2H2O △ CO↑+CO2↑+3H2O。(1)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5分)用固体草酸(化学式为H2C2O4·2H2O)可以制取CO(CO难溶于水),其反应方程式为:H2C2O4·2H2OCO↑+CO2↑+3H2O。
(1)若要制得纯净干燥的CO,可将产生的气体通过下图中的两个装置,其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        ;所盛药品依次是                

(2)右图所示装置用于获得均匀稳定气流。下列对其原理分析正确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该装置也可用作暂时储存少量气体的储气装置
②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通过该装置纯度不会受影响
③实验中的HCl气体需要稳流,可直接将该装置连入实验中
④当两活塞的开启大小一致时,从Y 端流出气流的大小受装置中两液面差的影响。
⑤打开活塞时,由X端进入的不稳定气流靠漏斗内液面的升降调整压强大小而被缓冲
答案
(1)baef或efba      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2)①④⑤(空答、错答均为0分;漏答为1分;完全正确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在运用洗气装置进行除杂质时,气体在导管中流动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实验室常用浓硫酸来吸收水分,用氢氧化钠来吸收二氧化碳,故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baef或efba,由于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出来的气体会含有水,故应先除去二氧化碳,后除去水;
(2)一氧化碳通过该装置时会携带水蒸气,会使纯度受到影响,所以②错;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经过该装置时,氯化氢会溶于水,而不会有气体排出,所以③错,故选①④⑤。
点评:进行物质检验或除杂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举一反三
(6分)右图表示初中常见几种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虚线两边的化合物可以转化或相互反应。请根据以下每小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

(1)若A能与B、F、D分别反应,C、G、E能顺时针转化,B、F、D又分别能转化生成C、G、E。
已知:B与D;C与E;F与G分别为相同类型的物质。A是胃酸的主要成分,F中元素质量比为7:3。那么A的化学式为        ,F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转化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C、G、E依次能向中心转化,最终生成A,且C、G、E能顺时针转化。
已知:C、G、E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A、B、D、F也都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G是几种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那么A的化学式为          ,E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C转化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括号中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羊绒和腈纶(抽丝灼烧)B.NaOH溶液和稀H2SO4 (酚酞溶液)
C.Ca(OH)2溶液和NaOH溶液(稀盐酸)D.KMnO4 和CaCO3 (观察颜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C
Cu(NO3)2溶液
AgNO3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7分)A~F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1)A与水反应生成B,该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A的俗称是     
(2)C与D反应生成E和水,E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E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B与F反应是工业制D的方法。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B、C、D、E、F溶液进行实验,取其中两种溶液混合(不发生化学反应),再加入剩余溶液中的一种,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若产生如图1所示的现象,且混合溶液中的两种溶质均由三种元素组成。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产生如图2所示的现象,在下表中填写混合溶液及所加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混合溶液
所加溶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鉴别三瓶无标签的无色的氧气、二氧化碳、空气最简便的方法是用 (   )
A.澄清石灰水B.带火星木条C.燃着的木条D.闻气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