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王芳和刘霞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时,他们将一根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1)[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

李明、王芳和刘霞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时,他们将一根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1)[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李明、王芳和刘霞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时,他们将一根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    想]李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王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刘霞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起冷凝的作用),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试验.
(4)[现象与结论]如果李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
如果王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
如果刘霞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______.
(5)如果用C12H26表示该蜡烛的主要成分,它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你帮他们写出该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
(4)一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石蜡蒸气遇冷很容易变为固体;
故答案为:
导管口同样能点燃,揭开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揭开毛巾,导管内壁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有冷凝的固体;
(5)根据反应物是C12H26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然后依据有机物化学方程式配平顺序:先配碳,再配氢,最后配氧;把C12H26的计量数看作“1”,先配平碳元素,再配氢元素,最后配氧元素时,氧气前计量数会出现分数,然后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进行通分,去分母;
故答案为:
2C12H26+37O2
 点燃 
.
 
24CO2+26H2O.
举一反三
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的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______,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
(2)火柴火焰靠近蜡烛(不点燃)和蜡烛点燃后分别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根据此实验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______.
(3)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处在______的最先碳化.结论:______;
(4)熄灭燃烧的蜡烛,观察到刚熄灭的蜡烛会产生一缕白烟,若用火柴火焰接触白烟,可以看到______,原因是______;
(5)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一大烧杯罩在蜡烛上,一段时间后,发现______,原因是______;
(6)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燃烧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烛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方干而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能观察到(  )
A.均匀地被烧黑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魔方格
A.氧气B.二氧化碳
C.棉线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题型:南宁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根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答三条)______.
(2)点燃蜡烛,操作:______,现象:______,证明燃烧后生成水.操作:______,现象:______,证明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3)在吹灭蜡烛时,能看到蜡烛上方产生一缕______,用火柴去点燃此物质.发现蜡烛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