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诗中的“胡”是指[ ]A.蒙古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诗中的“胡”是指 |
[ ] |
A.蒙古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 |
答案
C |
举一反三
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汉元帝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初期,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 行“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 材料二:汉元帝时候,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材料三: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翦伯赞 |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汉初的“和亲”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烽烟”“‘鸣镝…‘鸣镝无声”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2010年昭君文化节全称为“第十一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于7月在首府拉开帷幕,集思想性、民族性、群众性、国际性、时代性五大特点一展魅力青城的迷人风采。毋庸置疑,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作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1999年第一届昭君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到2010年的第十一届昭君文化节的开幕,11年时间,随着昭君文化节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一具有国际性、民族性、群众性的节庆活动,已成为呼和浩特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加强民族团结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请回答: (1)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近年来各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昭君文化节”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你家乡的历史,确定类似的一个活动主题,并说明该主题的历史文化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翦伯赞 |
材料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材料三:“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
——戎昱《咏史》 |
请回答: (1)以上三首诗都讲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否一样?你认为应该如何来评价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仔细观察下图: |
|
(1)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涉及哪些历史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