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今年9月16日福安爱国大游行“宁愿华夏不长草,也要保卫钓鱼岛”,这一醒目的标语再次勾起人们对于钓鱼岛事件的关注,全球华人的示威游行更是风起云涌。某班级

(10分)今年9月16日福安爱国大游行“宁愿华夏不长草,也要保卫钓鱼岛”,这一醒目的标语再次勾起人们对于钓鱼岛事件的关注,全球华人的示威游行更是风起云涌。某班级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
今年9月16日福安爱国大游行“宁愿华夏不长草,也要保卫钓鱼岛”,这一醒目的标语再次勾起人们对于钓鱼岛事件的关注,全球华人的示威游行更是风起云涌。某班级历史课准备以活动探究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请你一起来参与。
节 目 分 类
节  目  清  单
选 中 理 由
歌 曲 类
《义勇军进行曲》
《国际歌》
革 命 战 歌
小 品 类
《来克星顿枪声》
《签署<独立宣言>》
同 仇 敌 忾
名 人 类
《印度人民的骄傲——章西女王》
《南美的解放者——林肯》
 
(1)在“节目清单”中有一处常识性错误,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并改正。(2分)
(2)请为“名人故事类”添加一个“选中理由”。(限定4个字)(2分)
(3)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中国,曾效仿中国之治实行改革,请说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及对日本的影响。(4分)
(4)政府提倡爱国要理性,不要暴力。请你站在中学生的角度,为“理性爱国”设计一个活动方案。(2分)
答案
(1)林肯(1分);玻利瓦尔(1分)
(2)爱国之星、民族英雄、民族之魂等等,只要吻合题意即可(2分)
(3)大化改新(2分);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2分)
(4)举办展览、观看抗日影片、举办爱国演讲比赛等等角度一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在“节目清单”中有一处常识性错误是《南美的解放者——林肯》,南美的解放者是指玻利瓦尔;
(2)为“名人故事类”添加一个“选中理由”: 爱国之星、民族英雄、民族之魂等等;
(3)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中国,曾效仿中国之治实行改革,这次改革的名称是大化改新,影响是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
(4)站在中学生的角度,为“理性爱国”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如举办展览、观看抗日影片、举办爱国演讲比赛等等。
点评:关于《义勇军进行曲》,学生还要知道,其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它的创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关于《国际歌》,还可以考查的是词作者是巴黎公社会员欧仁·鲍狄埃,谱曲的是狄盖特,成为了一首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另外,学生还要掌握的内容包括:来克星顿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女英雄。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
举一反三
下列史实促进了日本社会性质转变的是
A.大和统一日本B.太学制度的建立
C.大化改新D.大和改名日本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全盘照搬中华帝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草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  )
A.阿拉伯帝国B.日本C.罗马帝国D.雅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指什么事件?当时的天皇?“第一位老师”是谁?(3分)
②这次改革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7分)
③给日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日本大化改新,说法正确的是
A.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B.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C.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D.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
材料二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赋税。
材料三  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是历史上哪次改革的内容?(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