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内容不包括 [ ]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和兴办工矿业 C、废除科举制度 D、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官员
题型:0113 月考题难度:来源:
戊戌变法的内容不包括 |
[ ] |
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和兴办工矿业 C、废除科举制度 D、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官员 |
答案
举一反三
|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 |
|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 |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 |
|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
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
|
|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
|
|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
|
|
|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这里的“潮流”包含下列哪些重要事件 ①1861年俄国改革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美国南北战争 ④戊戌变法 | [ ]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俄、日、中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 | |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 | | | (3)三国改革出现了怎样的不同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 | | 历史上,曾经极大地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运动是 ①文艺复兴运动 ②基督教的创立 ③中国新文化运动 ④中国戊戌变法 | [ ]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