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夷长技” | (2)变法图强 | (3)孙中山 | (4)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
(1)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2)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 (3)三民主义;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失败的一面: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民主、科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是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 |||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请回答: “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良主义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材料一:“中国的文官制度比西方的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中国如果……以贫对富,以弱对强,没有不失败的。” | |||
——李鸿章 | |||
材料二:“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材料三:“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1)材料一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哪一次尝试?它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人物是为哪一次事件而流血的?当时人们发起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多少周年?材料中所说的“成功的一面”主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三次近代化的探索最终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结果当时国情,你认为它们为什么会失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部分官员认识到“船坚炮利”的巨大作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 |||
——摘自中华书局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 |||
材料二:(康有为)到过香港、上海,看到那里的繁荣,很受刺激,认为还是西方的制度好……,深感“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 |||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 |||
材料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
——摘自岳麓版高中必修1教科书 | |||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 |||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