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pH | 5.00 | 6.20 | 6.80 | 7.40 | 8.00 |
结果(颜色) | ++ | + | 橙黄色 | + | ++ |
(1)在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2)淀粉已完全分解。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 |||||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陈述中,属于事实的是 | |||||
[ ] |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 C.生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 D.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 | |||||
为了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小东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发现蚯蚓不能爬行,由此得出结论,蚯蚓没有足不能运动。同时为了保证蚯蚓能呼吸,小东将蚯蚓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你认为小东的这个实验过程有哪些不足之处,给他提提改进建议? | |||||
2001年,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和《十万个为什么》中得知,蜜蜂等昆虫没有发音器官,只是靠飞行时翅膀高速振动产生“嗡嗡”的声音。 2002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书本的说法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探究。①她把蜜蜂的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②她剪去蜜蜂的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也能发出声音。为了进一步探究蜜蜂的发音,③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寻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④她用大头针刺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⑤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它们的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两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它有专门的发音器官。 2003年8月中旬,在兰州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振动发声的》荣获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分析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聂利是如何发现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她做实验④和⑤前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聂利在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发现写成论文并发表,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