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轮车     2011年5月2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轮车     2011年5月2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轮车
     2011年5月20日,亚洲小轮车锦标赛在江苏开赛.
     小轮车是指车轮半径为20英寸的自行车.车身一般采用合金材料制成,可以承受从几米高的地方快速落下的冲力.车把可以转动360度,前后轮都装有供脚踩的“火箭筒”等.
本次比赛属于平地花式赛,它最基本的动作有后轮点地跳、前轮点地跳、擦轮、定车、飘、过桥等.赛场上,运动员首先用力蹬车加速上升,越过最高坡道,而后又疾驰而下,跨过不同坡道,不断上升、下降,最终冲向终点.比赛过程中,优秀运动员一次可跨越几个坡道.车手们的精彩表现给市民带来了速度、力量与美的享受.
 (1)小轮车的坐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坐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的______,小轮车的车身可以承受从几米高的地方快速落下的冲力又能轻松的完成点地跳、跨越坡道等花式动作,所以车身一般采用密度小、______大的合金材料制成.
 (2)运动员用力蹬车可加速上升,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到达坡道最高点时自行车仍要继续向前运动,这是因为自行车具有______.
 (3)运动员骑车离地飞跃到最高空时,受力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答案
(1)增大坐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可以以减小臀部所受的压强.小轮车的车身可以承受从几米高的地方快速落下的冲力又能轻松的完成点地跳、跨越坡道等花式动作,这要求制作小轮车的材料质量小,抗外力作用的能力强,需要般采用密度小、硬度大的合金材料制成.
(2)运动员用力蹬车可加速上升,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变了,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到达坡道最高点自行车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前运动.
(3)运动员骑车离地飞跃到最高空时,只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受力不平衡.
故答案为:(1)压强;硬度.(2)运动状态,惯性.(3)不平衡.
举一反三
由于车辆超载,每年给我国公路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元.汽车载质量超过标准载质量的一倍时,如果在沥青公路上行驶一次,对路面的损坏程度相当于标准载质量时行驶256次;如果在混凝土公路上行驶一次,相当于标准载质量时行驶65536次.由此可见,治理超载营运,已经刻不容缓.国务院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此条例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为治理超载营运提供了法律依据.请你从两个方面解释:车辆超载为什么会加快路面损坏?
题型:宿迁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图中的现象和做法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
魔方格
B.
魔方格
C.
魔方格
D.
魔方格
题型:齐齐哈尔难度:| 查看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要设法减小压强,有些情况又要设法增大压强.
(1)请举出在压力不变情况下,设法减小压强的两个实例及方法.
示例:书包带做得较宽;
______;______.
(2)请举出在压力不变情况下,设法增大压强的两个实例及方法.
示例:缝纫机的缝衣针磨得很尖.
______;______.
题型:广州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普遍使用的起重设备.OC段为平衡臂,C端装有配重体,质量为1t,OD段叫吊臂,E处装有起吊重物的滑轮组,可在O、D两点间移动.其中OC=12m,OE=15m,OD=25m.滑轮组重力及摩擦忽略不计.(g取10N/kg)
(1)塔吊底座是由混凝土构件和砂、石、土等固体散料共同组成,组合后底面积大且质量也较大.
解释:底座面积大是为了______;底座质量大是为了______.
(2)当滑轮组在E、D两点间移动的过程中,用此“塔吊”能起吊重物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3)在某次施工过程中,工人师傅用“塔吊”在30s内把重为6000N的建筑材料提升到15m高处,“塔吊”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少?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老虎钳是常用的电工工具,如图所示.对于老虎钳所运用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整体上是杠杆结构,阻力臂小于动力臂,这样既省力又能少做功
B.手柄上有橡胶套,可以保证在带电操作时安全
C.它的钳口呈三角形状,且尖端相对,可以增加剪断金属丝时的压强
D.手柄橡胶套外表有细密的颗粒突出,操作时可增加手与手柄间的摩擦
魔方格
题型:六合区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