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好奇地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发现仍可以在屏幕上成像,拿

(8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好奇地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发现仍可以在屏幕上成像,拿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8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好奇地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发现仍可以在屏幕上成像,拿开眼镜后,像变得模糊不清,把屏幕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材料二:图是人的眼球结构图,正常人的眼睛通过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可以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

根据上面的材料,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近视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对光有         作用。(2分)
(2)与凸透镜成像对比,人的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视网膜相当于       。(2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如果某同学看远处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配戴什么样的眼镜?为什么?(4分)
答案
(1)凹;发散 (2)凸透镜;光屏  (3)配戴凹透镜(或近视眼镜),根据材料一中的实验可知,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配戴凹透镜,可以使得所成像的位置向后移动,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可以使所成的像刚好落在视网膜上
解析
(1)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凹;发散.
(2)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图,与凸透镜成像对比,人的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故答案为:凸透镜;光屏.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实验可知,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物体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根据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可以使得所成像的位置向后移动,使所成的像刚好落在视网膜上,所以如果某同学看远处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配戴凹透镜(或近视眼镜).
举一反三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洋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虚像可以用光屏承接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6年3月7时40分,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惊奇地发现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周围出现了多个“小太阳”,太阳的上方还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如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云中竖直挂列着许多小冰晶(小冰晶相当于三棱镜)。(1)天空出现的,可以说明太阳光是一种_________ (填“单色光”或“复色光”)。(2)人们能够看到多个“小太阳”,是由于太阳光经小冰晶反射和__________后所形成的虚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和“池水映明月”分别说的是___现象和___现象。()
A.折射,折射B.折射,反射
C.反射,反射D.反射,折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如图甲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乙),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________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l)如图丙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________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擒到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刭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
C.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其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