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调好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凸透镜焦距为10cm.(1)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15c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调好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凸透镜焦距为10cm.(1)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15c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调好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凸透镜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1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所成的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
(2)在(1)的基础上将透镜换成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应将光屏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得到清晰的像.
(3)此时再把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实像,理由是光在折射时______.
(4)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要使像继续成在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适当向______(填“上”或“下”)调节.
答案
(1)凸透镜焦距为10cm,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15cm刻线处,即此时的物距是35cm,即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在(1)的基础上将透镜换成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即相当于物距变大,故此时像距应该变小,所以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得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此时再把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据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特点可知,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清晰的像;
(4)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蜡烛变短,则相对于凸透镜向下运动,所以像向上移动,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故答案为:(1)缩小;(2)靠近;(3)能;光路是可逆的;(4)下;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
A.图中Ⅰ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B.图中Ⅱ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下
C.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A′B′小,箭头方向向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10厘米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15厘米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
A.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左图是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点______表示凸透镜的焦点.吴力在家里的阳台上用数码相机(焦距可调)拍摄下了株洲天元大桥美丽的夜景,如图甲、乙所示.结合下图分析可知,拍摄照片______时,镜头焦距调的较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处在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8cm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无论怎么样移动光屏,光屏上总是得不到烛焰的像,这是为什么?写出可能的两种原因.
(2)为了找到像的准确位置,必须做好光屏的微调,即在一定范围内左右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由模糊到______,直至找到像最清晰的位置.
(3)如图,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4)保持蜡烛位置不动,把凸透镜从距蜡烛一倍焦距处向蜡烛移动2cm,可以从______(选填“光屏一侧”或“光屏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正立、______的虚像,______就是利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