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直立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物体的中点恰在透镜的光轴上,后来,透镜被一割为二,对称地拉开,两个半透镜间距离等于物体高度,如图所示.则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

一个直立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物体的中点恰在透镜的光轴上,后来,透镜被一割为二,对称地拉开,两个半透镜间距离等于物体高度,如图所示.则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一个直立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物体的中点恰在透镜的光轴上,后来,透镜被一割为二,对称地拉开,两个半透镜间距离等于物体高度,如图所示.则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图中的(  )
A.B.C.D.

答案
一块凸透镜被剖成对称的两半,如图所示,是两块凸透镜,物体又放在2倍焦距处,所以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两个,
故选B.
举一反三
右图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_____,对光有______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将蜡烛、______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将它们的中心位置调节到______.利用如图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和李娟分别使蜡烛和光屏同时在光具座上不停地左右移动,但没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所成的清晰的像.他们实验失败的原因是______,正确的做法是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是太阳光通过虚线框内某光学元件后将纸烧焦的现象.由此可知该元件是______,用到这一元件的光学器件有______(只举一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整体建筑外观采用上大下小的“斗拱”型设计,看似一个粮仓,又像一顶古代的礼冠,故被称为“东方之冠”,完美诠释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一游客在馆前某处想拍摄馆的全景像,但其发现在该位置无论如何调节调焦环都不能得到“东方之冠”的全景像,那么他该(  )
A.将相机向前移动,且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B.将相机向前移动,且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C.将相机向后移动,且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D.将相机向后移动,且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
A.B.C.D.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