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写诗句。 (1)《归园田居》中具体描写劳动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描

按要求写诗句。 (1)《归园田居》中具体描写劳动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描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按要求写诗句。
(1)《归园田居》中具体描写劳动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以故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令人不禁叫绝。
(4)《登岳阳楼》(其一)中概括诗人流离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3)仍怜故乡水
(4)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举一反三
按要求写诗句。
(1)《渡荆门送别》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从时间和空间上叙事,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
(1)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汉乐府·长歌行》)
(2)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我们常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来比喻人生路上,于困窘绝望中重见生机,走进一片新天地,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 雨大作》)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3)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感时伤世、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气 势雄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填空。
(1)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
(2)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
(3)《过故人庄》中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是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5)《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填空。
(1)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领着我们上前去。(《春》)
(2)现代诗人、评论家_______写的诗歌《秋天》,以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晚景图。诗中以拟人化的写法写道:“秋天___________在农家里”,“秋天___________在渔船上”,“秋天___________在牧羊女的眼里”。
(3)《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歌燕舞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同时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涵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