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

(10分)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⑴夫没者岂苟哉                ⑵见舟而之  
⑶问没人                      ⑷故凡不学务求其道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你从文章中感悟到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然:…… 的样子 
(2)畏:害怕
(3)于:向      
(4)而:却   
小题2: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了游水的本领。
小题3: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小题4: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着边际,更不能异想天开找捷径。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然、于、而”是常用的文言虚词,“畏”是常见文言实词。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常见用法、意思,做题放进去翻译看是否恰当。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日”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每天”,“得”翻译为“了解”、“道”翻译为“方法”。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意思知道南方人水性好事因为了解水,北方人水性不好是因为不了解水,再从原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文章结尾句“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是作者要讲述的道理,翻译是“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在翻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理解再组织一下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6分)
【甲】愚公移山
《列子》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曾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约取而实得 
张尔岐
叶奕绳尝言:吾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摘录之,录讫则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泛泛而读略得印象者,稍经时日,便腹中空空,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务期:一定要达到。②笥(sì):藏书的器具。③约:简要,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吾与汝毕力平(2)一反焉(3)录则朗诵十余遍(4)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年九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再读有所录/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C.一字不/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D.帝感其/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
小题4:填空和简答。(16分)
(1)甲文第一段运用什么手法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有何用意?(2分)
(2)乙文“约取”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共同启示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②犯:碰到。③柁:同“舵”。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始折旋疾   ②舟师之是听 ③所向不如意 ④遽舟师
小题2: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始折旋疾徐”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B.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C.坐其中,颓然碧窈D.普明日复奏其人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小题4: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焉间:参与B.小大之狱:监狱
C.公将之鼓:击鼓进军D.牺牲玉帛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战/必分人B.乡人曰/公问
C.战长勺/此所谓战胜朝廷D.肉食者谋/公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方面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略写齐鲁两军正面交战的情景,详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突出了曹刿对有关战争问题的卓越见解,读者从中可以看见庄公之“鄙”和曹刿的“远谋”。
B.庄公之“鄙”表现在:给贵族施“小惠”,未遍及百姓,其一“鄙”;对神灵守“小信”,难以使神灵信服,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其二“鄙”;不察敌情,不识战机,“将鼓”“将驰”,急躁冒进,其三“鄙”;“ 既克”,而不知“其故”, 其三“鄙”。
C.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使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是进行战争的基础,“远谋”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明察敌情,把握战机,“远谋”二;深谙“勇气”于决战之理,洞察“彼竭我盈”之道,“远谋”三;预防大国设伏,一切行动从实际情况出发,“远谋”四。
D.鲁国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全靠曹刿远大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鲁庄公则显得平庸无能,毫无闪光之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小题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小题2:既克,公问其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出师表》(节选)。(15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三臣于草庐之中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小题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中(《狼》)
D.先帝不臣卑鄙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小题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2分)
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小题5: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