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问题。(共12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问题。(共12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问题。(共12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小题1:解释下列短语。(4分)
⑴ 地方:                             ⑵ 谤讥于市朝:              
⑶ 因数击鼓:                     ⑷ 为天下笑: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⑵ 褒姒视之大说,喜之。
小题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为什么齐国能“战胜于朝廷”,幽王却“为天下笑”。(4分)
答案

小题1:(1)土地方圆 (2)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3)于是多次击鼓 (4)被天下人嘲笑。
小题2:(1)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2)褒姒看到了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
小题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如他以妻、妾、客皆以美于徐公设喻,委婉地规劝齐王;二是齐威王善于纳谏,如他采纳了邹忌的谏言,广开言路。幽王“为天下笑”,是因为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为博红颜一笑,失信于诸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要注意短语中的关键字的解释,(1)中要注意古今异义现象,(2)中要注意“于”的解释,(3)中要注意“因”“数”的解释,(4)中要注意“为”的解释。此类题主要考查了对重点字词的解释,需要平时学习时认真理解掌握,这样才能容易做对。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句(1)时要注意“面”“者”的解释,翻译句(2)时要注意“喜”和两个“之”的解释。做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全文来翻译句子,全面理解句子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要注意“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这一提示,不要孤立地谈原因,要把原因与具体内容结合在一起谈,同时要把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不同之处进行分析。
乙文参考译文: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看到了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举一反三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赋役,未尝辄出符移ƒ,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多临轩顾问: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③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④揭:公布。⑤后期:误期。⑥累:连续。⑦擢:提升。
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先帝简拔以陛下:                       (2)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年少者往往罢:                         (4)每期赋役:                          
小题2:选出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2分)
A.以咨之如外人
B.愿陛下亲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教准增年异二者之为
D.帝器重之曾其所不能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小题4:简答题。(6分)
(1)结合选段【甲】,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3分)
(2)通读选段【乙】,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①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②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向:刚才。②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小题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处)(2分)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恐他人又见,***而埋之矣。
小题3: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谢御史
吴敏树【清】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敢诘            ②先生文章一时       
③汝敢我!        ④他事削其籍以归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小题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使 贪 刘基
客有短吴起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注:大梁:战国时期魏国都城。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武侯吴起 (     )       (2)天下之士先焉(     )
(3)不君岂能臣之哉(     )  (4)客有短吴起魏武侯者(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
小题3: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启用吴起的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
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朕少弓矢   (           )     (2)非良材   (            )
(3)能遍知乎   (           )     (4)延见     (            )
小题2:说出下列句子的大意。(2分)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小题3:阅读这个语段,说说唐太宗因为什么而改变了施政方案?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